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yè)界動態(tài) > 諾貝爾物理獎解讀:拓撲相變之“美” 有望運用于芯片上

諾貝爾物理獎解讀:拓撲相變之“美” 有望運用于芯片上

作者: 時間:2016-10-07 來源:解放網(wǎng) 收藏
編者按:一場嶄新的、從已知探索未知的路,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走向物理學研究新的前沿,拓撲會像當年的元素周期表一樣逐漸被填滿。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美國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以表彰他們發(fā)現(xiàn)了物質拓撲相,以及在方面做出的理論工作。獎金的一半頒給華盛頓大學的索利斯,另一半由普林斯頓大學的霍爾丹與布朗大學的科斯特利茨分享。他們的理論研究取得了什么突破?有哪些應用價值?記者采訪了多位科學家。

本文引用地址:http://m.butianyuan.cn/article/201610/310897.htm

  開創(chuàng)“物質拓撲相”研究

  何為“拓撲”?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首晟介紹,拓撲是一個幾何學概念,描述的是幾何圖案或空間在連續(xù)改變形狀后還能保持不變的性質。“很多美國人吃點心時,右手拿著一只咖啡杯,左手拿著一個面包圈,這兩樣東西的形狀看上去完全不一樣,但它們的拓撲性質是一樣的,面包圈可以通過一系列形變,變成咖啡杯。”物理學界公認,索利斯、霍爾丹和科斯特利茨在上世紀70—80年代做的一系列研究,首次將拓撲學原理引入凝聚態(tài)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

  所謂“相變”,是物質從一種相轉變?yōu)榱硪环N相的過程,并伴隨物質性質的改變。物質系統(tǒng)中,物理、化學性質完全相同,與其他部分具有明顯分界面的均勻部分稱為“相”。與固、液、氣三態(tài)對應,物質有固相、液相、氣相。1937年,蘇聯(lián)物理學家朗道發(fā)表了關于相變的普遍理論。這是一個經(jīng)典理論,但科學家后來發(fā)現(xiàn),不少實驗結果與朗道理論的預測并不十分吻合。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陳鋼介紹,上世紀70年代,索利斯和科斯特利茨合作,在研究二維材料有限溫度下的超流相變時,發(fā)現(xiàn)了“KT相變”(以兩人姓氏的首字母命名)。這是科學家發(fā)現(xiàn)的一種新型相變,不能用傳統(tǒng)的朗道理論解釋?!案邷貢r的二維超流體仿佛湍急的水流,水中的漩渦大量產(chǎn)生;低溫的二維超流體如同平靜的水面,產(chǎn)生的漩渦很少。”漩渦其實是水面的拓撲缺陷。通過漩渦來刻畫二維超流體從高溫到低溫的相變,就是KT相變。上世紀80年代,索利斯等人用拓撲學原理描述整數(shù)量子霍爾效應的TKNN不變量,這個拓撲不變量是拓撲學里的“陳數(shù)”,以數(shù)學家陳省身的姓命名。。

  霍爾丹之所以被授予諾獎,也與“拓撲”有關。上世紀80年代,他系統(tǒng)地研究了一種一維線性材料的“量子自旋鏈”,發(fā)現(xiàn)如果自旋量子數(shù)是半整數(shù),這個系統(tǒng)就沒有能隙;如果自旋量子數(shù)是整數(shù),就有能隙。他指出了這種物理現(xiàn)象背后的拓撲原因。。

  有望催生量子計算機

  這些關于物質拓撲相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給凝聚態(tài)物理學帶來了深遠影響,也為一系列“超級材料”的研發(fā)奠定了基礎。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王孝群表示,如今物理學界研究的一大熱點“拓撲絕緣體”,就與三位諾獎得主的貢獻有關。

  據(jù)介紹,拓撲絕緣體的體內與普通絕緣體一樣,是不導電的,但是在它的邊界或表面存在導電的邊緣態(tài)。在這類神奇的材料上,不同自旋的導電電子的運動方向相反,所以信息的傳遞可以通過電子自旋,而不像傳統(tǒng)材料那樣通過電荷,所以不涉及耗散過程。在這一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張首晟以為例,解釋說:“電子在里的運動,就像一輛輛跑車在集市里行駛,不斷地碰撞,產(chǎn)生熱量。你們把筆記本電腦放在腿上,時間一長就感覺很燙。正是電子間碰撞產(chǎn)生的熱量,導致摩爾定律將失效?!倍負浣^緣體好似為電子建立了高速公路,讓電子在一條條“單向車道”上運行。如果用這類材料制造,計算機、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性能有望大幅提升??萍冀邕€有望利用拓撲絕緣體制造出量子計算機。

  在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和制備方面,我國科研人員近年來取得的一些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去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教授團隊首次制備出名為“烯錫”的拓撲絕緣體,論文發(fā)表于《自然·材料學》。這種材料堪稱“石墨烯的堂弟”,只有一個原子層,且有蜂窩狀結構,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物理學家眼中的“漂亮”

  “我覺得,這三位‘大?!弥Z獎,似乎有些遲了,”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孔令欣說。在她看來,理論物理學界對物質的“相”的認知,因理論,而產(chǎn)生了新的活力,獲得了新的視角。

  “盲人摸象”的故事聽到過嗎?理論物理學界關于物相的認知的傳統(tǒng)方法,在假設其對稱性支配關系的前提下,是一種局部的測量,即測量一部分,進而以此描述物質全部。然而,隨著全新的理論的提出,測量的要求向“關注”整體轉化。這種站在新的維度上的測量和定義,已經(jīng)給世界帶來一大批新的物相,而這些基礎理論的新發(fā)現(xiàn),一部分可能對于量子計算、量子信息產(chǎn)生極大影響。當然,目前其中可能還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無用的”,但過去的經(jīng)驗早就告訴我們,當下的無用,也代表著無限的未知。

  而今,許多物理研究學者,喜歡用“漂亮”來形容拓撲相變理論及其應用的一系列拓展研究。這個充滿著艱深術語和抽象定義的領域,為何是“漂亮”的呢?孔令欣解釋,拓撲相變理論蘊含的拓撲學原理,只考慮物體間位置關系而不考慮它們的形狀和大小。將深奧的理論與幾何圖形的暢想相聯(lián)系,在她眼中是一種美。更重要的是,拓撲相變理論中,對拓撲相、拓撲態(tài)的描述,只需很少的資訊信息,即可解釋復雜變換的相變,這種化繁為簡、返璞歸真,更是一種大美。

  她舉例來說,很多人知道,門捷列夫當年推導出化學元素周期表,其中留出不少寫明形狀分子量的空格,被之后的研究者在自然界中相繼發(fā)現(xiàn),并一一填滿。在拓撲相變理論這個漂亮的新視角之下,許多物理學家們也在做這樣的“預言”——據(jù)此在已知的物相以外,推導哪些拓撲態(tài)、物相是可能存在的。



關鍵詞: 拓撲相變 芯片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