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2.6.26內(nèi)核中ARM中斷實現(xiàn)詳解
看了一些網(wǎng)絡上關于linux中斷實現(xiàn)的文章,感覺有一些寫的非常好,在這里首先感謝他們的無私付出,然后也想再補充自己對一些問題的理解。先從函數(shù)注冊引出問題吧。
一、中斷注冊方法
在linux內(nèi)核中用于申請中斷的函數(shù)是requeST_IRq(),函數(shù)原型在Kernel/irq/manage.c中定義:
int request_irq(unsigned int irq, irq_handler_t handler,
unsigned lONg irqflags, const char *devname, void *dev_id)
irq是要申請的硬件中斷號。
handler是向系統(tǒng)注冊的中斷處理函數(shù),是一個回調(diào)函數(shù),中斷發(fā)生時,系統(tǒng)調(diào)用這個函數(shù),dev_id參數(shù)將被傳遞給它。
irqflags是中斷處理的屬性,若設置了IRQF_DISABLED (老版本中的SA_INteRRUPT,本版zhon已經(jīng)不支持了),則表示中斷處理程序是快速處理程序,快速處理程序被調(diào)用時屏蔽所有中斷,慢速處理程序不屏蔽;若設置了IRQF_SHARED (老版本中的SA_SHIRQ),則表示多個設備共享中斷,若設置了IRQF_SAMPLE_RANDOM(老版本中的SA_SAMPLE_RANDOM),表示對系統(tǒng)熵有貢獻,對系統(tǒng)獲取隨機數(shù)有好處。(這幾個flag是可以通過或的方式同時使用的)
dev_id在中斷共享時會用到,一般設置為這個設備的設備結(jié)構(gòu)體或者NULL。
devname設置中斷名稱,在cat /proc/interrupts中可以看到此名稱。
request_irq()返回0表示成功,返回-INVAL表示中斷號無效或處理函數(shù)指針為NULL,返回-EBUSY表示中斷已經(jīng)被占用且不能共享。
關于中斷注冊的例子,大家可在內(nèi)核中搜索下request_irq。
在編寫驅(qū)動的過程中,比較容易產(chǎn)生疑惑的地方是:
1、中斷向量表在什么位置?是如何建立的?
2、從中斷開始,系統(tǒng)是怎樣執(zhí)行到我自己注冊的函數(shù)的?
3、中斷號是如何確定的?對于硬件上有子中斷的中斷號如何確定?
4、中斷共享是怎么回事,dev_id的作用是?
本文以2.6.26內(nèi)核和S3C2410處理器為例,為大家講解這幾個問題。
二、異常向量表的建立
在ARM V4及V4T以后的大部分處理器中,中斷向量表的位置可以有兩個位置:一個是0,另一個是0xffff0000。可以通過CP15協(xié)處理器c1寄存器中V位(bit[13])控制。V和中斷向量表的對應關系如下:
V=0 ~ 0x00000000~0x0000001C
V=1 ~ 0xffff0000~0xffff001C
arch/arm/mm/proc-arm920.S中
.section ".text.init", #alloc, #execinstr
__arm920_setup:
…… orr r0, r0, #0x2100 @ ..1. ...1 ..11 ...1
//bit13=1 中斷向量表基址為0xFFFF0000。R0的值將被付給CP15的C1.
在linux中,向量表建立的函數(shù)為:
init/main.c->start_kernel()->trap_init()
void __init trap_init(void)
{
unsigned long vectors = CONFIG_VECTORS_BASE;
……
memcpy((void *)vectors, __vectors_start, __vectors_end - __vectors_start);
memcpy((void *)vectors + 0x200, __stubs_start, __stubs_end - __stubs_start);
....
}
在2.6.26內(nèi)核中CONFIG_VECTORS_BASE最初是在各個平臺的配置文件中設定的,如:
arch/arm/configs/s3c2410_defconfig中
CONFIG_VECTORS_BASE=0xffff0000
__vectors_end 至 __vectors_start之間為異常向量表。
位于arch/arm/kernel/entry-armv.S
.globl __vectors_start
__vectors_start:
swi SYS_ERROR0:
b vector_und + stubs_offset //復位異常:
ldr pc, .LCvswi + stubs_offset //未定義指令異常:
b vector_pa^ + stubs_offset //軟件中斷異常:
b vector_da^ + stubs_offset //數(shù)據(jù)異常:
b vector_addrexcptn + stubs_offset //保留:
b vector_irq + stubs_offset //普通中斷異常:
b vector_fiq + stubs_offset //快速中斷異常:
.globl __vectors_end:
__vectors_end:
__stubs_end 至 __stubs_start之間是異常處理的位置。也位于文件arch/arm/kernel/entry-armv.S中。vector_und、vector_pa^、vector_irq、vector_fiq都在它們中間。
stubs_offset值如下:
.equ stubs_offset, __vectors_start + 0x200 - __stubs_start
stubs_offset是如何確定的呢?(引用網(wǎng)絡上的一段比較詳細的解釋)
當匯編器看到B指令后會把要跳轉(zhuǎn)的標簽轉(zhuǎn)化為相對于當前PC的偏移量(±32M)寫入指令碼。從上面的代碼可以看到中斷向量表和stubs都發(fā)生了代碼搬移,所以如果中斷向量表中仍然寫成b vector_irq,那么實際執(zhí)行的時候就無法跳轉(zhuǎn)到搬移后的vector_irq處,因為指令碼里寫的是原來的偏移量,所以需要把指令碼中的偏移量寫成搬移后的。我們把搬移前的中斷向量表中的irq入口地址記irq_PC,它在中斷向量表的偏移量就是irq_PC-vectors_start, vector_irq在stubs中的偏移量是vector_irq-stubs_start,這兩個偏移量在搬移前后是不變的。搬移后 vectors_start在0xffff0000處,而stubs_start在0xffff0200處,所以搬移后的vector_irq相對于中斷 向量中的中斷入口地址的偏移量就是,200+vector_irq在stubs中的偏移量再減去中斷入口在向量表中的偏移量,即200+ vector_irq-stubs_start-irq_PC+vectors_start = (vector_irq-irq_PC) + vectors_start+200-stubs_start,對于括號內(nèi)的值實際上就是中斷向量表中寫的vector_irq,減去irq_PC是由匯編器完成的,而后面的 vectors_start+200-stubs_start就應該是stubs_offset,實際上在entry-armv.S中也是這樣定義的。
linux操作系統(tǒng)文章專題:linux操作系統(tǒng)詳解(linux不再難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