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的嵌入式BootLoader設計與啟動過程
3.3 初始化堆棧
ARM處理器有7種工作模式,每種模式都有獨立的堆棧指針寄存器(SP),并定義相應地址。改變狀態(tài)寄存器(CPSR)的狀態(tài)位,可使處理器切換到不同模式,然后給SP賦值,就實現(xiàn)了堆棧的初始化。需注意的是:不要切換到用戶模式進行本模式的堆棧設置,因為進入該模式后就不能修改CPSR回到別的模式了,會影響程序的順利執(zhí)行[3]。初始化堆棧的代碼如下所示:(以2個不同的SP寄存器SP_IRQ、SP_FIQ為例)
InitStacks: mrs r0,cpsr ;CPSR=》R0
bic r0,r0,#MODEMASK|NOINT ;屏蔽模式位和中斷
orr r1,r0,#IRQMODE|NOINT ;MODEMASK =0x1f, NOINT = 0x80
msr cpsr_cxsf,r1 ;轉到IRQ模式
ldr sp,=IRQStack ;設置SP_irq
orr r1,r0,#FIQMODE
msr cpsr_cxsf,r1 ;轉到FIQ模式
ldr sp,=FIQStack
3.4 C例程全局變量初始化
全局變量的初始化,就是完成從ROM到RAM的數(shù)據(jù)傳輸和內容清零??蓤?zhí)行程序的映像結構由RO段、RW段和ZI段三部分組成,分別為只讀數(shù)據(jù)段、可寫數(shù)據(jù)段和堆棧段。其中RO段在Flash和RAM里都可運行;而RW和ZI段是必須轉移到RAM中去的。盡管RAM的運行速度比Flash快的多,但由于RO段比較小,拷貝到RAM也需要時間,還要程序跳轉,一比較兩者的啟動時間差不多,最終我們選擇讓RO段在Flash中運行。
開發(fā)工具中的鏈接器(Linker)提供了一定的機制來幫助我們完成這部分工作,其中|Image$$ZI$$Base|,|Image$$ZI$$Limit|,|Image$$RW$$Base|,|Image$$RO$$Limit| 是由鏈接器定義輸出的。主要是輸出段的起始和終止定位信息,具體程序實現(xiàn)如下:
startram : LDR a1,=|Image$$ZI$$Base| ;ZI段在RAM里面的起始地址
MOV a3,#0 ;寄存器清0
LDR a2,=|Image$$ZI$$Limit| ;ZI段在RAM里面的結束地址
CMP a1,a2
BEQ move_data
clear_loop : STR a3,[a1],#4 ;清一個字為0, a1 += 4
CMP a1,a2
BNE clear_loop
move_data LDR a1,=|Image$$RW$$Base| ;RW段在RAM中的起始地址
LDR a2,=|Image$$RO$$Limit| ;RW段在ROM中的起始地址
LDR a3,=|Image$$ZI$$Base| ;RW段在RAM中的結束地址
CMP a1,a3
BEQ goto_main
move_loop : LDR a4,[a2],#4
STR a4,[a1],#4 ;拷貝一個字,a1 += 4, a2 += 4
CMP a1,a3
BNE move_loop
goto_main : BL Mai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