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06年度高等院校熱點人物
這些人中有知名學者,也有從教幾十年的教授,有在讀大學生,還有不在教育領域卻對教育格外關注的商界精英,他們有的以其觀點引起人們關注,有的以事跡引發(fā)人們思考,有的則以另類的舉動為注重傳統(tǒng)的教育界帶來一些新鮮與活力。
從今年的人物榜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對他們的關注不僅僅局限在校園內(nèi),教育社會化、學者明星化正成為一種趨勢。
丘成桐
入選理由:批評北京大學引進的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因此與北大展開長達幾個月的論爭。
他是當今最著名的國際數(shù)學大師之一,25歲即成為斯坦福大學教授,曾獲得數(shù)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茨獎,是迄今為止獲得該獎的唯一華人。他熱心于中國數(shù)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先后在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成立了數(shù)學研究中心。邀請霍金來華講學也是他一手促成。他也多次公開抨擊中國教育體制的弊病,比如批評高考制度、質疑中國的基礎教育等,彰顯了知識分子的道義責任。他說:“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幫助中國強大起來?!?/P>
繼前幾年坦陳國內(nèi)科研教育領域諸多弊端之后,今年7月,他又語出驚人:北京大學引進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北大是以虛假的“引進全職教授”騙取國家數(shù)以億計的教研經(jīng)費。繼而與北大展開了長達幾個月的“丘-北之爭”。
這樣尖銳地“炮轟”北京大學,在以前并不多見。正由于丘成桐的身份非同小可,針對的又是中國最高學府,他的這番話立即在海內(nèi)外引發(fā)巨大反響。有評論認為,不談其與北京大學孰是孰非,至少他為“中國學者過度追求名利,不踏實做學術”這一思想主旨老而彌堅的斗爭勇氣十足可嘉。
易中天
入選理由:在央視《百家講壇》評述三國,引發(fā)三國熱,被譽為“學術超男”,著作《品三國》首印55萬冊。
這位廈門大學教授今年的人氣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如日中天”,借助央視《百家講壇》的平臺,他以獨具個人特色的講課方式獲得大眾追捧,根據(jù)他的講座結集而成的《品三國》在圖書出版界也引起劇烈震蕩,尚未問世就創(chuàng)下令人瞠目的印數(shù)和天價版稅。他展現(xiàn)了一個學者把知識的傳播效果發(fā)揮到極致的可能程度。媒體稱其為“學術超男”。
有人將其成名的原因歸為“四化”。學術平民化,把高深學術變成了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拉近了學術與平民的距離。語言現(xiàn)代化,用現(xiàn)代社會流行的通俗語言來形容數(shù)千年前的古人,是易中天的又一成功嘗試。歷史通俗化,在“正說”歷史中尋找通俗化的路子,被稱為“俗能俗得有品,精能精得出油”。學者明星化,把人文研究的成果通過各種不同形式傳播出去,這也是學者的一種自我表達。甚至有人提出,學者比影視演員更值得明星化。
有評論認為,這種現(xiàn)象并不奇怪,社會多樣化,我們既需要一輩子堅守在象牙塔搞學問的專家教授,也需要易中天這樣四處演講、出頭露面的學者明星,這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題中應有之義。
孟二冬
入選理由:淡泊名利,為教育事業(yè)獻身,遠赴新疆支教,倒在講臺上。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撰寫了《中國詩學通論》(合著)、《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千古傳世美文》等400多萬字的專著。并歷時七年,完成了100多萬字的《〈登科記考〉補正》,得到了國內(nèi)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評價。
2004年3月,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孟二冬主動要求參加北京大學對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學的教學工作。到石河子大學的第二周,他出現(xiàn)了嚴重的嗓子喑啞癥狀。醫(yī)生作出“禁聲”的醫(yī)囑后,他又強忍病痛站在了講臺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劇烈的咳嗽中,堅持講完《唐代文學》最后一節(jié)課,倒在講臺上。隨后經(jīng)醫(yī)院診斷,他已患食管惡性腫瘤。在北京治療期間,他仍堅持課題研究和指導研究生的工作。2006年4月23日凌晨1時20分,孟二冬因患惡性腫瘤(晚期),醫(yī)治無效,在北京市腫瘤醫(yī)院逝世,年僅49歲。
在教育界普遍彌漫著浮躁、急功近利等風氣的今天,孟二冬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無疑具有引領作用。胡錦濤主席在給孟二冬女兒的信中,高度贊揚孟二冬的崇高師德,稱其為教書育人的杰出楷模。
林毅夫
入選理由:最早提出“新農(nóng)村運動”,建議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資金應以公共財政為主。
2006年黨中央一號文件的頒布,標志著新農(nóng)村建設運動的全面啟動。林毅夫,這位在學術上最早提出“新農(nóng)村運動”的經(jīng)濟學家,因其在新農(nóng)村建設上的精到見解,成為今年“兩會”的熱點人物之一。
“兩會”結束后不久,林毅夫在北大中國經(jīng)濟研究中心的網(wǎng)站上發(fā)表了《關于落實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的幾點建議》的文章,提出“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的資金應以公共財政為主”,引起學術界的爭議和討論。
在他的倡導下,北大的“海歸”們紛紛走出校園,到中國農(nóng)村進行調(diào)研。經(jīng)過調(diào)研,林毅夫和亞洲開發(fā)銀行的湯敏提出了“四位一體”模式,試圖為解決農(nóng)村資金問題、延長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鏈提供一條新路。
阿憶
入選理由:在個人博客列出收支清單,稱北大給的月薪不抵一月開銷。
他是北大副教授,《實話實說》前主持人。2006年,他在其博客中公布工資單,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教師收入兩級分化嚴重,替收入微薄者大聲疾呼。阿憶不僅將自己在北大做副教授所得收入一一列出,共計4786元,還像記流水賬似的將每月支出一一列出,最后居然為入不敷出。
作為好友,孔慶東在新浪博客中力挺阿憶,對阿憶的勇氣表示贊賞,稱阿憶那張工資單絕對真實,自己的基本收入跟阿憶差不多??讘c東強調(diào)自己和阿憶一起公布工資,只是希望公眾對事情有客觀的了解,絕對沒有叫窮的意思。
看著那些老資格的、明星教師日子過得殷實,諸多年輕老師難免心理不平衡,難免開始“不務正業(yè)”——越來越多老師“不務正業(yè)”了,學生們可怎么辦?有評論指出,時代講求和諧,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都不可避免打亂良性鏈鎖反應。
俞敏洪
入選理由:其創(chuàng)辦的“新東方”不僅教中國人學英語,還在美國成功上市。
9月7日,我國著名的英語教育機構“新東方”在美國成功上市,成為我國首家美國上市的教育企業(yè)。俞敏洪身價已逾10億元。
新東方上市在媒體中是一則財經(jīng)新聞,奪人眼球的賣點是:俞敏洪成為最富教師。新東方批量生產(chǎn)百萬富翁早已不是新聞,然而,財富與教育如此直接地掛鉤,仍然能激起人們的激情和狂想。
作為國內(nèi)最大的英語培訓機構,新東方聲名赫赫。十幾年來,它幫助數(shù)以萬計的年輕人實現(xiàn)了出國夢,眾多莘莘學子借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俞敏洪透露,在海外上市后,新東方將把資金主要用于進一步擴大其英語培訓。用美國人的錢,來辦中國人的教育。
有人說俞敏洪是中國最成功的老師,有人說他是一個純粹的商人,把這兩個角色結合在一起,俞敏洪這條路走得并不輕松。
李開復
入選理由:辦“開復學生網(wǎng)”,巡回演講,被稱為中國教育的“校園教父”。
這位Google中國區(qū)總裁,IT界大人物,近幾年卻一直關注中國教育:開復學生網(wǎng),上千封的回信,大學巡回演講以及公開信,他把大量的私人時間和精力奉獻給了中國學生,有人稱其為“校園教父”。
今年他的第六封信主題為《選擇的智慧》,他說:“我能做的只是傳授給你選擇的智慧,幫你聆聽自己心底里最真實的聲音,幫助你作出智慧的選擇。”而今年他在中國多所大學作的題為《21世紀需要的7種人才》的演講更是引起了諸多學子的關注。
李開復與中國大學生的近距離接觸始于1990年,他受聯(lián)合國邀請來華演講兩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講結束時,滿屋子的學生都不愿離去。他們不停地拋出問題,想知道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被微軟這樣世界頂級公司認可的人才。李開復說,自己被大學生渴望成才的熱情感動了。之后,只要學生們給他寫信,或者邀請他做演講,他能做的,都會不遺余力。有人認為,比職業(yè)策劃家徐小平更高明的是,他一直更清楚:當下大學生更需要的是情商和處世策略方面的修為。
鄭也夫
入選理由:直接質疑社科院學部委員為“二流學者”。
8月2日,北京大學教授鄭也夫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了一篇質疑文章——《二流學者何以當選學部委員——質問中國社科院》,說社科院社會學所原所長景天魁是二流學者。
像鄭也夫這樣直接點名質疑并稱對方為“二流學者”的,并不多見。非議也由此而起。
然而鄭也夫炮轟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后,并沒有產(chǎn)生什么社會反響:中國社科院及景天魁先生本人都沒有對鄭教授的炮轟作出回應;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同行對鄭也夫的批評也一律保持沉默,既沒有贊同的聲音,也沒有反對的聲音。有評論認為,鄭也夫孤獨的聲音讓人感到學術界流弊之深、之重。在濁化了的學術風氣下,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利器慢慢地被一團和氣的好人主義所取代。在此背景下,有多少學者愿意當出頭鳥,對有違真理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呢?
朱熹平、曹懷東
入選理由:發(fā)表龐加萊(Poincare)猜想證明
Poincare猜想是國際數(shù)學界長期關注的一個重大難題,被列為七大“數(shù)學世紀難題”之一,美國Clay研究所懸賞百萬美元征求證明。今年6月,我國兩位數(shù)學家,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中大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海外合作者、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在《亞洲數(shù)學期刊》最新一期雜志上發(fā)表論文,運用美國數(shù)學家漢密爾頓和俄羅斯數(shù)學家佩雷爾曼的理論,對世界級的數(shù)學難題龐加萊猜想進行了完全證明。
兩位數(shù)學家取得的成就,正是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長期支持的一個結果。由于來自國家的資金支持,使中國有一大批科學家能夠安心于自己的研究,才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同時,中山大學給予了寬松的學術氛圍。以朱熹平為例,當他從偏分方程研究轉到幾何分析的研究時,有四五年的時間,幾乎沒有發(fā)表過論文,但他并沒有急功近利的想法,他從國家和學校得到的經(jīng)費資助,足以讓他安心地從事科學研究。
北航14名本科生
入選理由:發(fā)射衛(wèi)星
11月1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4個本科生花費1年獨立研制完成的“北航1號”探空火箭,在甘肅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升空,并按預定設計達到1萬米高度。這是中國首枚由大學在校生獨立設計制作的探空火箭發(fā)射成功。
從開始設計到發(fā)射歷時將近一年,同學們感到受益匪淺。正如負責總體的朱浩同學所言,幾乎每一步都會遇到新的問題,大家攻克了研制過程中彈道設計、氣動特性計算等許多難題,對工程項目的設計和研制有了深入的認識,提高了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獨立思考、潛心研究的鉆研精神,突破常規(guī)、大膽設計的創(chuàng)新精神,整個暑假打地鋪住會議室的吃苦耐勞的精神,14個同學團結協(xié)作、互相學習的團隊精神等,還有在航天廠所和發(fā)射中心感受到的堅定的航天精神,都將使他們終身受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