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100G時代全面來襲
高速傳輸、寬帶提速等無疑是當下最熱的話題。云計算、物聯(lián)網、移動互聯(lián)網等技術的推出帶來了業(yè)務層、應用層的深刻變革,高清、3D、超高清等視頻業(yè)務層出不窮,大規(guī)模的存儲、共享等數據類業(yè)務需求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海量數據的傳送需求在日益增強。單從國內市場來分析,快速增長的寬帶用戶數以及用戶對于寬帶提速的訴求不斷增長,加速了網絡向高速傳輸演進的進程。數據顯示,自2002年起步以來,我國的寬帶接入用戶10年間增長48倍,2011年已達到1.56億戶,寬帶用戶普及率呈現出穩(wěn)步提升的態(tài)勢。
本文引用地址:http://m.butianyuan.cn/article/260198.htm近幾年來我國的寬帶接入水平一直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國內的一些行業(yè)專家一直在呼吁國家層面出臺政策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寬帶提速建設。中國今年將出臺“寬帶中國戰(zhàn)略”,發(fā)改委、工信部和財政部等共同推進。而在“十二五”期間,寬帶網絡基礎設施累計投資16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寬帶接入網投資5700億元,城市家庭寬帶達到20M以上,農村家庭達到4M以上,東部發(fā)達地區(qū)省會城市家庭達到100M。這一系列的寬帶推進政策都將推動國內運營商加快對高速傳輸技術的現網部署。
100G系統(tǒng)性能優(yōu)勢顯現
從全球傳輸網的部署情況來看,40G WDM技術仍然是主流的干線傳輸技術,然而自2010年以來,業(yè)界對于向下一代高速傳輸技術演進的探討一直持續(xù)著,同時全球一些運營商已經率先試水。目前全球主流的電信運營商以及有線電視運營商都已經開啟了100G的實驗網,甚至商用網絡,100G迎來了商用初期階段。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標準研究所張海懿指出,100G的技術挑戰(zhàn)已經基本解決,在色度色散、偏振模色散、非線性效應、光信噪比等方面的性能都得到了完善,其長距傳輸能力亦得到驗證。“基于相干接收、DSP處理和偏振復用等技術,100G WDM系統(tǒng)性能已接近現有的40Gbit/s非相干和DSP處理系統(tǒng),如果考慮配置噪聲更低和平坦度更好的光放大器,100G系統(tǒng)傳輸性能將達到甚至超越現有部署的40Gbit/s的非相干系統(tǒng)。”100G系統(tǒng)的性能優(yōu)勢已經顯現出來。
標準方面,100G標準規(guī)范已經基本成熟,IEEE、ITU-T、OIF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標準體系,包括100GE L1/L2、100Gbit/s OTN L1/L2、100Gbit/s模塊/FEC/光電接口、發(fā)射機/相干接收機等IA已經完成,OIF已經啟動能耗等新的IA研究。在相關標準的確立上,國內的標準組織也一直領先于國際標準組織,張海懿介紹,目前CCSA已經制定了N×100Gbit/s光波分復用系統(tǒng)技術要求的征求意見稿,隨著國內100G測試的陸續(xù)啟動,將進一步推動該標準的迅速完善。
從國內市場來看,國內的電信運營商和內容提供商已經陸續(xù)啟動了100G的引入計劃。中國電信與中國聯(lián)通于2011年后半年啟動100G驗證測試計劃,2012年整體測試正在進行之中;中國移動2011年對100G進行技術調研,2012年也開啟了整體測試;中國教育網于2011年底~2012年初進行100G招標測試,2012年已經利用100G技術建設全國骨干網。
超100G的挑戰(zhàn)與曙光
在100G的現網應用逐步走上軌道的同時,業(yè)界對于超100G技術的研究亦在同步進行。從目前來看超100G技術仍面臨較多難點,張海懿表示超100G技術面臨諸多選擇,可能出現昔日40Gbit/s技術七國八制的技術路線,從具體的性能指標來看,線性損傷的抑制、接收機靈敏度、功耗和體積控制方面仍有不足之處。對于400G、1T等超100G技術而言,各項性能指標仍需進一步地完善,張海懿同時指出,隨著100G的規(guī)模應用以及后期的升級需求加大,400G的可商用設備有望率先推出。如今一些技術較為領先的設備商已經著手推出400G的產品,如阿爾卡特朗訊就已經推出了FP3網絡處理器以及PSE芯片,最高可支持400GE接口及400Gbit/s的傳輸速率,不僅為運營商下一步引入400G技術做好鋪墊,同時也將有效推動100G的現網部署。
從高速傳輸技術的發(fā)展演進來看,光傳送網與IP層的融合是大勢所趨,然而仍有較長一段路要走。在全球全行業(yè)綠色發(fā)展的背景下,光網絡具備天然的能耗優(yōu)勢,成本和效率是承載和傳送共同面臨的問題,融合有利于降低網絡整體成本和業(yè)務承載傳送效率。張海懿表示,目前主流的融合方式有以下兩種。
其一,光傳送網與IP網聯(lián)合規(guī)劃,IP需要側重物理拓撲和邏輯拓撲的更多結合;其二光傳送網和IP網在二層實現特定協(xié)議互通,以實現告警、性能管理和保護、流量轉發(fā)等組網功能的協(xié)同。張海懿表示第二種的融合方式較為符合現網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