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科技公司明年最多損失1700億美元
第一美國基金(First American Funds)分析師簡.斯諾里克(Jane Snorek)周一稱,明年美國公司在PC、軟件和通信設備方面的開支可能接近于維持不變,也可能最高下跌5%,原因是信貸市場凍結,客戶因此減少,這將是規(guī)模高達3.41萬億美元的IT市場自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以來首次滑坡。
斯諾里克稱:“過去兩周中,公司業(yè)務在某種程度上陷入停滯,因為人們不愿下訂單,他們會說:‘如果全球經濟都將陷入崩潰,那么我也不會在這時候購買任何東西。’”
今年,雖然消費者開支增長因經濟滑坡而減緩,但迄今為止企業(yè)預算仍維持著相當的連貫性。斯諾里克指出,金融服務業(yè)公司倒閉及隨后的利率大漲迫使許多客戶削減開支,原因是金融服務業(yè)的IT開支約占總開支的1/4。
英特爾將于明天公布第三季度財報,未來兩周中其他科技公司也將相繼公布財報,屆時將有更多數據浮出水面。軟件生產商SAP上周稱,9月份該公司訂單陷入凍結狀態(tài);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調查則表明,客戶正向外包及服務供應商施壓,要求重新談判以壓低服務價格。
瑞士銀行稱,2001年IT開支下滑7%。斯諾里克預期,明年的滑坡不致如此糟糕,原因是企業(yè)當前庫存不如2000年和2001年那樣高。
最壞預期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今天稱,明年IT開支“最壞情況下”將僅增長2.3%,遠低于此前預期的5.8%。
上周,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跌至8500點以下,傳統(tǒng)上被投資者作為避風港的科技類股也卷入其中。截至10月10日的一個月中,標普500 IT指數下滑25%。本周一美國股市大漲,漲幅七十年來最高,標普500指數攀升11.6%,原因是美國政府正計劃收購銀行股份。在納斯達克股市常規(guī)交易中,英特爾股價上漲1.80美元,報收于16.99美元,漲幅11.85%;微軟股價上漲4美元,報收于25.50美元,漲幅19%。今年截至昨天為止,這這兩家公司股價均已下跌約40%。
瑞士銀行紐約分析師、被《機構投資者》雜志評為首席軟件分析師的海澤爾.貝里尼(Heather Bellini)稱,她將微軟和甲骨文股票評級定為“買入”,原因只是她必須為客戶找到可供投資的對象,“這就象是‘矮人堆里拔高個兒。’”
前景黯淡
貝里尼稱,客戶一直對她調降某些股票評級及前路依舊艱難的預測提出質疑:“一位客戶曾這樣問我:‘什么?人們真會在本季最后兩周停止購買軟件?’我只能回答:‘是的,確實如此。’”
研究公司iSuppli上周將其對2009年全球半導體業(yè)的營收增長預期從4%下調至3.5%,稱如果經濟頹勢繼續(xù)加深,則半導體業(yè)將面臨“重大的下行可能”。
一份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30名分析師平均預期英特爾第三季度營收增長2%,至103億美元,增長速度是六個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凈利潤則很可能上升至每股34美分;微軟凈利潤可能上升至每股47美分,營收增長7.6%,至148億美元。分析師預計,第四季度微軟每股盈利將上升至56美分,營收上升至183億美元。
微軟原本預計,截至6月為止的一年中,該公司營收將增長11%,至最少673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亞當.霍爾特(Adam Holt)上周稱,PC出貨量增長減緩可能令這一目標受挫。他預測,微軟營收角年個增長8%,至653億美元。微軟定于10月23日公布第三季度財報。
訂單減少
摩根大通半導體業(yè)分析師克里斯.丹利(Chris Danely)稱:“末日即將來臨。第四季度科技公司營收將會下滑,明年第一季度將有一場大災難。”丹利將其對英特爾的2008年每股盈利預期從1.29美元下調至1.27美元,同時下調了明年營收及盈利目標。
PC開支前景日益黯淡。美光科技本月稱,第四季度PC出貨量與前一季度相比可能幾無變動。
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稱,40%以上公司已經縮減了IT預算。該公司分析師帕薩卡爾.馬茨(Pascal Matzke)稱,信貸緊縮狀況促使許多客戶推遲簽約,傳統(tǒng)上訂單數量強勁增長的第三季度因此受損。
財報季節(jié)
Forrester稱,約70%公司一直試圖與科技服務供應商就降價問題重新談判。IBM 10月8日公布了第三季度初步財報,報告顯示,該季度IBM營收增長5%,至2530億美元,不及分析師預測,其中至少3個百分點來自于匯率波動,表明IBM也未能免受增長減緩的影響。但據美林紐約分析師杰夫·費達卡羅(Jeff Fidacar)稱,在匯率對沖的影響下,IBM每股盈利預期仍將高于每股2.05美元的預期。
除英特爾和微軟以外,蘋果、Broadcom和AMD也都將于未來兩周內公布第三季度財報。
惠譽評級分析師詹森.龐貝(Jason Pompeii)稱:“信貸危機將開始對IT業(yè)等更廣泛經濟造成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