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業(yè)界動態(tài) > 電信業(yè)30年高速發(fā)展 四個依靠是秘訣

電信業(yè)30年高速發(fā)展 四個依靠是秘訣

作者: 時間:2008-12-04 來源:新浪 收藏

  原郵電部部長、原信息產業(yè)部部長吳基傳回顧了改革開放來的歷程。他說,高速發(fā)展的秘訣,第一個是來自于改革開放的政策;第二依靠了技術進步;第三依靠了黨中央、國務院、各省市、各市(縣)人民政府、人民群眾對于通信業(yè)的支持,大家一起上。第四個依靠是不能忘記當時120萬郵電職工為了改變自己的落后面貌、為了加快通信的發(fā)展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才有中國通信三十年的今天。

  老部長回顧歷程

  吳基傳大學畢業(yè)后,除在北京郵電學院短期留校任教和在河南三年的省委副書記任職經歷外,一直在郵電部機關工作,并長期擔任郵電通信行業(yè)的高層領導,幾乎經歷了郵電通信事業(yè)發(fā)展改革的全過程,參與了郵電通信行業(yè)一系列重大的決策,對推動中國通信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在任期間,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最先進的電信網絡;固定電話用戶、移動用戶都為世界第一。

  近日,由吳基傳任編委會主任、全景再現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實現歷史性的大跨越輝煌歷程的《大跨越——中國電信業(yè)三十春秋》一書出版。

  對于該書的出版背景,他表示,中國電信業(yè)發(fā)展的30年有很多可寫的地方。改革開放初期要裝電話是很難的事情,能裝電話是職務象征,那個時候別說家里每個人都有電話,就是發(fā)個電報也很不容易,打個長途還得到電報局排隊,現在隨時隨地就可以打電話,發(fā)個短信就行,30年的變化是電信業(yè)的變化,也是我們國家這一、兩代人享受了國家改革開放帶來的益處。

  由于電信業(yè)的變化這么大,使用通信的群體已經很多了,在會議上奚國華講已經有9.7億用戶,并不是9.7億人,總的來講,13億人口,農村覆蓋面已經到99.5%以上了,非常邊遠的山區(qū)通信比較困難,我們的網民用戶是2.5億,比美國全國人口都多。

  根據這個情況,一個是電信業(yè)發(fā)展很快,一個是使用電信業(yè)務的人很多,而且電信又有電信的特點。出于這三個原因,有必要把電信業(yè)30年的發(fā)展情況、路是如何走過來的用一本書記載下來,讓參加這30年工作的人將發(fā)展歷程記錄下來,也為今后電信業(yè)的發(fā)展留下一些資料。

  電信業(yè)30年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吳基傳說,概括電信業(yè)發(fā)展的三十年,可以分三個十年。

  第一個十年是政策上進行準備,國家、各省政府給一些優(yōu)惠政策,利用政策完成了起步工作,包括內部的結算、核算體制的變化,過去政企合一、獨家經營,在經營上過去是工具論,不存在你好、我好的問題,要為市場經濟服務,就要克服大鍋飯,又要克服獨家經營,前十年是在進行政策準備。

  中間十年是大發(fā)展的十年。最后十年是發(fā)展加改革的十年。在改革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深化改革。

  這三十年有三個轉折,大體分三個十年,當然不是很準確,有的十年可能長一點,這十年不是截然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三十年中間,每個十年有個主體,第一個十年主體就是爭取政策,第二個十年是大建設,最后十年是既發(fā)展又建設還開展新業(yè)務。
早期的機械交換機

  關于早期中國的通信設備,吳基傳回憶說,開始時候都是機械的人工電話,現在有些機械人工電話只能到博物館才能看到,電影《列寧在1918攻打東宮》中就是供電交換機。我們的電話發(fā)展如果不采取程控電話,蓋機房就很困難。

  從技術來講,北京電話號碼8位,改革開放初期大多數電話是4位,如果不是程控電話,升位都很困難。

  因為機械交換機是選組機和用戶機,每增加一個號就得增加一層選組機架,一個號需要上百個機架,一個機架好幾百公斤,現在200平方米的小房子就可以弄幾萬,如果沒有程控交換機,機房面積得相當大,不可能像今天發(fā)展的這么快。我們的傳輸,過去是明線,開始時候一個電桿兩根線,能夠傳12路電話就行了,現在不是講12路,是2G、10G帶寬,只有用光纖,后來依靠了技術的進步,進入了光纖,

  引進程控交換機的抉擇

  關于我國引進程控交換機,吳基傳回憶說,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了解決電話難的問題,引進程控交換機時老部長們都到國外考察,我們當時想引進最先進的,但西方有些國家不可能把先進的東西給我們,就是說,你買設備可以,可以賣給我們,買技術不行。當時考慮到中國這么大國家,全從外面買現成產品不太可能,因為沒那么多外匯,那時候很困難,網民不一定知道,1992年以前買東西都得用票證買,1992年才取消的糧票,買一個饅頭要2兩糧票,現在大家要減肥,要少吃,從票證時代轉到市場經濟時代。

  國際上不賣給我們技術,我們就引進1240程控交換機,當時比利時政府不是“八統”成員,當時美國是ITT,后來公司改組了,不搞電信了,把技術全部轉讓給比利時了。

  當時1240進入中國時還處于實驗室研制階段,我們當時想引進美國5號機,是最先進的,而且當時美國用的也不是5號機,在比較之下,我們想要的人家不給,有些想給的受到當時國際環(huán)境的制約也給不了,只有比利時那邊不限制,如果我們要,人家就給,只不過當時還在實驗室,得承擔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改變我們的落后面貌,最后在中國和比利時兩國政府的支持下引進1240生產線,引進這條生產線的同時,我們也引進了程控交換機。

  當時富士通F150在日本國內沒用,日本國內用的是D60、D70,F150作為國際產品,供國際上其它國家使用,日本國內用D60、D70,自成制式,當時我和日本朋友也談過,我說中國不會采取D60、D70,因為是日本一個國家制式,如果用你這個制式,等于把中國市場綁在你這架戰(zhàn)車上了,我們必須用國際上標準開放的制式,富士通做的F150也是第一個。

  后來福建郝局長帶隊到日本去以后看生產日程表,還是研究生產表,我們急著要用,就像客都請好了,要端著菜上桌了,他們還在研究種子怎么種。最后中日雙方開通了一萬門。

  引進時候國內也有爭論,福建這種地方一下子要不要一萬門,80年代初要上一萬門是很大的,不像現在一個縣局、一個鄉(xiāng)都可以上幾萬門。福建一下要上一萬門程控,當時想得用到什么時候去呀,最后決定采用最先進的十萬過程控制,就是現在的SPC制式,跳躍了好幾步,既跳躍了機械交換機,而且程控交換機也跳過了空分,就是空間分割階段,過去還有全電子、半電子,這是第一個過程。

六運會時開始引進大哥大

  吳基傳同時回憶了移動電話的引進過程。

  他說,我們的移動電話實際上是1987年在廣東六運會的時候開始引進的,當時引進移動電話的宗旨并沒有認識到移動電話今天這樣一個面貌,每人兜里裝一、兩部電話,好幾個號,當時就為了解決六運會由于用戶線工程做不到的問題才決定引進程控,當時是模擬的,當時是愛立信提供的。

  那時歐洲都把移動電話看成豪華通信,當時這個合同對他們來講也是一個大單,也是一個機遇,當時模擬商用很早,手機很大,叫“大哥大”,解決用戶的需要之后,當時為了顯示自己的財富價值都買個大哥大,一個“大哥大”一、兩萬元,沒有現在的時尚,那時候追求排場。

  這個系統1987年開始商用,一直到1992年我們的移動電話才2萬,發(fā)展比較慢,因為是豪華通信,價格貴,入網費、通話費都貴,一個裝大哥大的皮包都得五、六百塊,制約了移動通信的發(fā)展,到1992年才2萬。

  為何選擇GSM系統

  關于二代移動通信技術為何先選擇GSM系統,吳基傳說,到1994年,如果繼續(xù)使用模擬會遇到兩個問題,號里沒有卡,他打電話你掏錢,覆蓋或者漫游也不行,漫游技術也沒有解決。在1993年時候,當時GSM屬于歐洲技術,叫移動電話聯盟,歐洲用的就是這個制式,接口是開放的,手機到基站的接口、基站到手機的接口是開放的,誰都可以制造,每個廠商都可以供貨,供貨來源比較方便,而且在歐洲已經使用了;美國是CDMA,CDMA制式也有自己的優(yōu)勢,頻率復用好一點,CDMA制式有些接口不開放,由高通公司占有。

  在這種情況下,在選擇過程中,通過技術比較,很難判斷出哪種技術絕對好,兩種技術都有優(yōu)點、缺點,比較以后我們覺得各有所長,GSM商用程度比CDMA商用時間快,美國在用CDMA,經過比較,黨組決定根據技術的實用選用GSM,選用GSM以后推動各個省市加快GSM的建設。

  從1994年決定上GSM以后,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幾年期間移動電話發(fā)展速度非??欤旧鲜欠?994年底移動電話不到3百萬,1995年6百萬,然后1200萬,然后2400萬。由于中國面積比較大,而且中國用戶比較多,后來又引進了CDMA,在技術和市場發(fā)生矛盾時候,我們認為要滿足市場的需要,而不是強調跟蹤技術,技術要為市場的需求服務。

  時代的騰飛

  對于網的興建,吳基傳說,出現以后,郵電部馬上成立了數據局,第一個提供公眾服務的中國數據通信網,建網時候有教育網、科技網,那兩個網是學校和科研單位自己內部用,中國電信數據網對外開放,現在互聯網已經有2.5億用戶了,技術的發(fā)展對我們電信業(yè)的發(fā)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技術的進步促使了我們這個行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大跨越,如果沒有技術的跨越,也沒有今天電信的跨越。

  互聯網最大的特點是全球有這么一個網絡把他圍起來,網絡連起來以后才能使地球成為一個村,縮短了空間和時間的概念,地球并沒有縮小,還是那么大,現在世界上發(fā)生任何一件事情,大家馬上就能知道,這取決于互聯網,克服了物理上時空的概念。

  對于今天的電信傳輸網絡,他說,我們現在是“八縱八橫”建設,有些光纖已經到樓、到戶了,我們國家光纖傳輸網絡可能是世界上比較健全和先進的,我們的網基本全是光纖,我們的起步就比較高,光纖容量也很大,使得我們傳輸成本很低,國際上傳輸也是海纜,用的也是光纖。今天能夠享受到網絡時代給我們帶來的優(yōu)越性,大家能夠上網,如果還是明線,你再著急也不行,只能發(fā)發(fā)電報,打個電話還得排隊。

本文引用地址:http://m.butianyuan.cn/article/89991.htm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