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之下,預印本平臺們已成謠言與造假的溫床?
去年9月中旬,澳大利亞正值白天平均氣溫20度的春天。不過,被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ARC)拒絕基金申請的人顯然無心體驗這種溫暖。
“要么離開澳大利亞,要么告別學界”,被拒者中有人如此描述自己的處境。
2021年下半年,他開始進行第二次早期職業(yè)生涯研究員獎(DECRA,限申請2次)的申請,沒想到僅僅因為資料中使用了預印本就失去了申請資格。在澳大利亞,ARC是政府的主要非醫(yī)學研究資助機構,也是相關從業(yè)者的最主要研究基金來源之一。無法申請ARC的基金,讓經(jīng)費本就捉襟見肘的研究雪上加霜。
據(jù)《Nature》報道,這批基金申請中,基于同樣原因被ARC拒絕的項目超過了30項,涉及人數(shù)則在20位以上。一位匿名研究人員聲稱自己聯(lián)絡過23位被拒者,他們中至少14位是因為在項目描述或方法中引用了其他作者的預印本材料而遭到拒絕,有些人甚至只是引用了托管在預印本平臺上的技術文件。
事實上,數(shù)十次的申請被拒源于ARC此前引入的一項新規(guī):申請人被要求不能在“申請的任何部分引用或參考”預印本,即使他們能夠證明其引用是與自己的研究深切相關的即時資料。預印本,即在正式發(fā)表之前,就通過網(wǎng)站開放給公眾查看的已完成論文。一直以來,憑借其宣揚的學術開放、自由與平等,預印本平臺備受贊譽。
2018年前,預印本平臺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圖源PLOS。
而ARC對預印本的態(tài)度無疑明示,它對預印本平臺已經(jīng)不如大眾想象中那樣全然信任(雖然一周之后,在巨大的抗議聲中,ARC撤回了這項“禁令”)。在研究機構中,這樣的轉變并非孤立。人們推測,這與近兩年預印本平臺在新冠肺炎領域掀起的波瀾不無關系。
新冠肺炎與預印本
眾所周知,因為新冠疫情,預印本平臺加速走向了公眾。
任何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是與時間賽跑,對于殺傷力極大的新冠肺炎更是如此。確定 COVID-19 的病原為 SARS-CoV-2 之后,借助揭示其致病機理、研發(fā)疫苗及治療方法,研究人員奮力挽救患者生命,阻止其在人群中的擴散。速度成為關鍵,包括開展研究的速度和傳播研究結果的速度。各種實驗結果共享得越快,防治方法就開發(fā)得越快。
人們慣用的傳統(tǒng)期刊率先在速度上拖了后腿。"在疫情爆發(fā)期間,我們在維持同行評審和編輯過程的同時,盡量加快了進度......但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可持續(xù)的模式,《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NEJM)主編Eric Rubin說。據(jù)統(tǒng)計,NEJM每月會收到約 2000 篇COVID-19 的相關論文,但為了加快評審速度,只會接收其中的 2% 。
在生命科學領域,一篇研究論文從被接受到發(fā)表大約需要幾十天到幾個月的時間。即便奮力直追,這個周期也很難縮減到讓人們滿意的程度。亞特蘭大疾控中心(CDC)的生物學家 Michael Johansson 直言:“ 傳統(tǒng)的評審方法太慢了 ?!?/span>
圖源環(huán)球科學
而在預印本平臺上,論文被免費上傳,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就能通過審核。相關序列、數(shù)據(jù)集、觀察結果和研究結果因此得以迅速共享,全球研究人員皆可獲取、分析和利用。預印本平臺成為研究人員的得力助手,并幾乎同時進入了大眾視線。
Covid-19爆發(fā)后的前10個月,全球共發(fā)表了約12.5萬篇相關論文,其中有3萬多篇是預印本。此外,根據(jù)Dimensions的估算,2020年有十分之一的預印本論文都與新冠有關,超過將近四分之一的預印本論文發(fā)布在medRxiv,而發(fā)布在medRxiv上的全部預印本論文,超過三分之二與新冠有關。
圖源環(huán)球科學
作為定位于健康科學領域研究成果分享的預印本平臺,medRxiv在新冠疫情出現(xiàn)前半年才成立,如今已經(jīng)是公認的關于新冠肺炎相關研究的主要平臺。
medRxiv和biorxiv(老牌預印本平臺)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Richard Sever堅信預印本加速了治療方法的研究:“對這一疾病的了解越多、越快,就越有機會更快地研發(fā)出應對方法?!贝罅恐匾撐穆氏韧ㄟ^預印本平臺發(fā)布。比如一項類固醇地塞米松的研究結果 ,它首次證明這種廉價且可廣泛可用的****物可以降低新冠患者死亡的可能性,隨后迅速被醫(yī)生用于患者。而傳統(tǒng)期刊的讀者,在八個月后,才在印刷品上首次看到這篇論文。
預印本平臺也并不拒絕對陰性結果(negative findings)的論文。在預印本平臺上,它們被大量上傳,供大家隨意獲取。其它研究者因此了解了哪些方法無效,為什么無效,從而跳過。
一個又一個推動性研究率先經(jīng)由預印本平臺發(fā)布,它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然而,與此同時,有人開始注意到,一個又一個“謠言”同樣通過預印本散播。
2020年1月31日,在武漢宣布封城僅1周之后,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的研究人員在bioRxiv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稱新型冠狀病毒是人為改造的病毒,依據(jù)是其刺突蛋白S蛋白上含有四個插入片段,而這些片段與HIV-1的某些片段完全同源或具有相似性。
在研究者眼中,這樣的論文錯漏百出,但在大眾層面,它的研究結論依然被廣泛傳播。雖然僅僅幾天之后,它就被撤稿,甚至半個月后《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還專門刊登了一篇論文,分析COVID-19上這四個插入片段與hiv-1等其他基因的同源性,駁斥了人為改造“生化武器”這一觀點,但與已經(jīng)造成的輿論相比,其影響力范圍已經(jīng)微乎其微。時至今日,依然有人相信“病毒人為制造論”。
另一項被廣泛報道的預印本,則試圖估計加利福尼亞州圣克拉拉縣已經(jīng)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口比例。論文中對“一般人群的感染率高于任何之前計算”的論述,被用于支持“COVID-19只會導致極少死亡且不需要封鎖”。這樣的推論自然遭到了研究者們的嚴肅反駁。之后,BuzzFeed新聞又透露了該研究的資助者之一是一家航空公司巨頭,它曾大力抗議新冠相關的出行限制。和之前的經(jīng)驗類似,輿論依然沒有被挽回,甚至持續(xù)助推了華盛頓等地“抵制出行限制”的示威活動。
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與化學和系統(tǒng)生物學系助理教授 Stanley Qi感慨:“ 有時,一條錯誤的信息……可能會破壞10篇好的論文。”
如今,預印本平臺又與造假扯上了關系。當然,在傳統(tǒng)期刊中,人們幾乎習慣了論文造假,但至少寫論文的人還能保證“真實性”,而根據(jù)圣路易斯大學公共衛(wèi)生博士Leslie McIntosh與人合著的文章《A Curious Case within Preprints: Is the Author Real?》,預印本平臺的所謂研究者也可能是假的。
他們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在新冠疫情爆發(fā)之后的前12個月,有太多研究者成了COVID - 19領域的“專家”。他們在預印本平臺上傳諸多文章,發(fā)表的論文填滿了ORCID(研究人員的唯一標識號)出版記錄。當然,在2020年只發(fā)表關于COVID - 19的文章并不奇怪,但是如果研究者在COVID - 19之前很少或沒有出版任何書,也沒有在同行評議的期刊上發(fā)表過文章,身份又被標注為獨立研究人員,就很奇怪了。
而對這些新晉“專家”,我們又很難“核實”。研究者只需要利用成熟的預印本平臺發(fā)布論文獲得DOI,然后注冊一個ORCID賬號,就能在虛擬世界得到背書,暢行于科研世界。而當他們借助論文發(fā)布量暴增的COVID-19研究完成這一流程時,造假成本被進一步降低。
于是,在COVID-19研究領域,預印本平臺成功包攬了劣質的論文和劣質(甚至更為劣質)的研究者。
謠言的誕生與終結
有人分析,謠言如此容易借助預印本平臺傳播,最直接的原因是它提供了評論入口。
medRxiv、bioRxiv 等平臺都允許用戶將預印本分享至Twitter、 Facebook等社交媒體平臺,并在分享之后對此發(fā)表評論,而這些評論也會出現(xiàn)在預印本平臺上。
與此同時,未經(jīng)同行評審的預印本既無法保證所提供信息的精準,也無法保證研究成果的可靠。新冠疫情期間,出于各種目的,不少缺乏嚴謹論證,甚至本就沒有論證、只是為了博眼球的預印本批量出現(xiàn)。借助人們對新冠疫情的強烈關注,當它們被導向社交平臺,謠言的散播就成了必然,“輿論風暴”觸手可及。
當然,平臺對此并非沒有作為。medRxiv和bioRxiv先后在官網(wǎng)上線了對于大眾媒體的轉引提醒(“這些報告未經(jīng)同行評議,不應被視為結論性的用以指導臨床實踐 / 健康相關行為,也不應作為既定事實在新聞媒體進行報道”),然而,它真正起到的作用,很難說與煙盒上的“吸煙有害健康”有什么不同,媒體對平臺預印本內容的摘取或解讀依然不絕。
medRxiv、bioRxiv還在2020年4月緊急上線了內容初篩措施,其篩查的范圍限于“作者是否認真參與了研究”,不包括預印本的數(shù)據(jù)、結論等內容。
但即便如此,受限于預印本平臺的快捷要求,留給審查的時間算得上緊急:通常情況下,bioRxiv 的審查會在 48 小時內完成, medRxiv 則需要 4-5 天。
Richard Sever強調,審查過程主要用于識別論文內容是否包含對健康存在威脅的內容,而非評估質量。比如,一些論文稱疫苗會導致自閉癥,或是吸煙不會導致癌癥,這些內容與現(xiàn)有的主流科學認識相悖,同時也不符合公共健康建議,便無法通過審核。
而因為大部分的推測性結論都是基于計算模型, bioRxiv甚至決定不再發(fā)表這類論文。這項規(guī)定被執(zhí)行得十分徹底。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的一位計算科學家在向bioRxiv 提交此類論文時就被拒絕了,還收到了明確回復:bioRxiv 將不再接受僅基于計算的新冠病毒治療方法的預測文章。
2020年下半年,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開始在線上發(fā)行一本名為《Rapid Reviews:COVID-19》 的開放獲取期刊。這本新期刊不發(fā)表論文,專門用于發(fā)表針對新冠疫情預印本論文的評審意見。它的審核標準和Richard Sever用于預印本平臺的十分類似,都是集中在可能會影響公共衛(wèi)生決策、臨床治療和社會輿論的論文上。
雖然進行了種種努力,但我們依然很難說,預印本平臺的謠言被杜絕了。因為除了源于劣質論文和劣質作者,很多所謂的“謠言”還出自非常嚴謹?shù)难芯?。傳統(tǒng)期刊或網(wǎng)站需付費或注冊才能獲取相關信息,而作為開放的學術成果展示平臺,預印本平臺沒有此類限制,任何人無需注冊賬號和認證都可下載論文。而當新冠疫情導引著普通人浩浩蕩蕩涌入預印本平臺,他們也就參與了此前僅限研究人員進行的專業(yè)內容解讀。
鐘南山團隊曾在medRxiv 發(fā)布預印本《2019 年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的臨床特征》,這篇論文首次收集了全國范圍內新冠患者的數(shù)據(jù),旨在為世界范圍內的新冠肺炎研究者提供最全面的資料。然而,缺乏統(tǒng)計學常識的某網(wǎng)友卻得出了“吸煙者感染率遠低于非煙民”的結論,并發(fā)布到微信公眾號上,最終推文被超過 10 萬的人群閱讀,并獲得3萬人點贊。
而根據(jù)石正麗教授發(fā)布于 bioRxiv 上的預印本,武漢的貓群也有被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其中部分貓檢測到了新冠病毒的存在。隨后,一篇名為 《病毒所石正麗等發(fā)現(xiàn),14.7% 的貓已感染新冠病毒!防控措施應做出改變》的文章在網(wǎng)絡上刷屏,眾多寵物貓因此被遺棄,有人甚至呼吁捕殺流浪貓。這逼得論文作者很快發(fā)表聲明:有媒體或個人提到的 “貓群感染” 是誤讀,沒有證據(jù)表明貓群大面積感染。
疫情期間,為了快速知曉研究進展,無數(shù)媒體將目光從傳統(tǒng)期刊轉向預印本平臺(當然,傳統(tǒng)期刊也鬧了不少笑話),然后依據(jù)并不全面的解讀為新聞取一個“標題黨類”標題,從而斬獲巨量點擊。這當然是另一種推波助瀾,更多的普通人因此被卷入洪流,成為這波循環(huán)的一分子,借助預印本平臺,沖擊著原本豎立著壁壘的專業(yè)知識。
如此的大環(huán)境下,機構與平臺的努力皆是杯水車薪。想要徹底消滅謠言,杜絕造假,要么讓疫情消失(祈禱!),要么讓預印本平臺回歸專業(yè)人士的交流平臺。事情的決定權就此來到媒體和大眾手中,可是,無意中充當了“綁匪”的人們,知道如何“放手”嗎?
參考資料:
https://www.biorxiv.org/
https://www.medrxiv.org/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arxiv-org-reaches-a-milestone-and-a-reckoning/
https://huanqiukexue.com/a/qianyan/shengwu__yixue/2021/0106/30953.html
https://figshare.com/articles/journal_contribution/A_Curious_Case_within_Preprints_Is_the_Author_Real_/14195387
*博客內容為網(wǎng)友個人發(fā)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