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M自舉電路設計難題探討
3.1 初始充電分析及實現(xiàn)程序
在自舉電容的初始充電過程中,較大的初始充電電流有可能給系統(tǒng)可靠性帶來不利影響。這是因為較大的電流沖擊一方面對控制電源器件造成沖擊,另一方面增大了初始充電階段上下橋臂直通的風險。由此可見應當盡量避免下橋臂長時間開通的自舉電容初始充電方法。
實際應用中可采用脈沖串的方法,分多次給自舉電容充電,直到自舉電容充滿。這樣可有效減小初始充電過程中的充電電流。
本項目采用瑞薩SH7125作為控制芯片,軟件上采用了一種簡單實用的方法實現(xiàn)了自舉電容的初始充電。具體的做法是:在每次更新PWM占空比時,先判斷占空比的值,若小于0.056,則認為電機的給定速度為零,并以此作為進入充電程序的判斷條件。如下面的程序所示:
if(revison_value 0.056)
{
MTU2.TOER.BYTE = 0x38; /*禁止上橋臂輸出*/
hall.HallPointer = (hall.HallPointer + 1)%6;
MTU23.TGRD = 1900;/*設定占空比*/
MTU24.TGRC = 1900;/*設定占空比*/
MTU24.TGRD = 1900;/*設定占空比*/
pwm_calc();/*占空比更新函數*/
}
由上述程序可知,通過程序預定的方式給定直流無刷電機的換相順序,使得 U、V、W 三相進行錯位充電,即每一次只給某一相的自舉電容充電并依次循環(huán)直到三相都充滿。
該控制程序的優(yōu)點在于上臂被禁止輸出,所以不存在上下臂直通的危險,且只要占空比小于0.056時就對自舉電容充電,能保證自舉電容能充滿。通過將初始充電控制語句放在PWM更新函數里,保證了初始充電的實時性,很好地解決了實現(xiàn)自舉的關鍵問題。
3.2 自舉電壓波形及分析
圖3是實測的自舉電壓波形。由圖3分析可知,初始充電近似階躍函數。在0.1 s時,就能充電到14 V,即上述初始充電程序能快速完成初始充電;在0.2 s時,電機開始運行,自舉電容放電。由圖3還可知,在運行階段,自舉電容電壓基本穩(wěn)定在14 V,幾乎在電機停止的瞬間,自舉電容電壓迅速充電到15 V,然后開始慢慢放電。
由上述分析可知,本項目采用的自舉電容初始充電的方法簡單實用,在實際項目應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文分析了自舉電路的基本原理,保證了充電的實時性,在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IPM驅動效果,為自舉電容的初始充電提供了一個簡單實用可靠的方案。總之,要在理論指導的基礎上,使得控制算法和硬件參數緊密相關,并在實際系統(tǒng)反復調試并最終確定參數,以便最大程度地保證電路的可靠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