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即將到來 死亡不再是生命終點
如果本我未曾改變,那么我們的心靈電路是生物的還是電子的,又有什么差別呢?《虛擬人》的作者瑪?shù)倌认蛭覀兘榻B了虛擬人的理念。她提出的科學例證令人信服地評估了虛擬人的哲學影響和社會影響,而我們將在未來幾十年內見證那一刻。
本文引用地址:http://m.butianyuan.cn/article/201609/297009.htm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
1999年,我寫出了《機器之心》(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一書,并認為,“到2029年,我們將在機器中實現(xiàn)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這些人工智能將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由被譽為“計算機之父”的艾倫?圖靈提出,即一個人類裁判能否通過即時對話將人工智能與真人區(qū)分開。
《機器之心》出版后不久,一場人工智能專家會議在斯坦福大學召開,與會專家達成一致,認為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將會出現(xiàn),但并不需要幾百年那么長時間。當時,批評《機器之心》一書的聲音不絕于耳,例如有人認為,“摩爾定律將會終結”“硬件將可能實現(xiàn)指數(shù)級增長,但軟件將陷入泥潭”“機器并不會擁有意識和自由意愿”,等等。于是,我又寫了《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書來回應這些批評。2006年,“AI@50”會議在達特茅斯召開,以紀念人工智能獲得正式命名50周年。當時,大家一致認為,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將在25~50年內實現(xiàn)。不過,我還是堅持我有關2029年的預測?,F(xiàn)在2029年成了一個中間值,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我太過保守。
人工智能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的一個例證是,IBM的超級計算機沃森(Watson)在一檔名為《危險邊緣》(Jeopardy!)的益智問答節(jié)目中打敗了兩名最強的人類選手——布拉德?拉特(Brad Rutter)和肯?詹寧斯(Ken Jennings)。事實上,沃森得到的分數(shù)比拉特和詹寧斯的分數(shù)之和還要高。批判者通常會忽視人工智能的意義:雖說人工智能可能在某些方面擁有超越人類的技藝,比如下象棋或開汽車,但人工智能卻無法擁有人類智能廣泛且精密的能力。不過,《危險邊緣》可不單單是范圍狹窄的任務。它的問題會以自然語言呈現(xiàn),其中包括了雙關語、暗喻、謎語和笑話等,且要求應答者必須具備運用人類現(xiàn)有知識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例如,沃森在韻律類問題中很快答對的一道題目,“一個泡沫狀的餡餅裝飾做的冗長乏味的演講”,卻難倒了拉特和詹寧斯。
人們并不知道的是,沃森的知識庫并不是由工程師提前編碼設定的——它通過讀取維基百科和其他幾個百科全書網(wǎng)站(全部是自然語言文件)獲得知識,所以沃森實際上并沒有像你我一樣讀完這些文件。它可能讀完某一頁資料后就得出結論:“貝拉克?奧巴馬有56%的概率成為美國總統(tǒng)。”當然你可能也讀過那一頁資料,但你可能會認為這個概率是98%,因為你更善于閱讀并深入理解文意。而沃森通過閱讀兩億頁文件,彌補了機器只能進行粗略閱讀的劣勢。這是因為,它擁有一個優(yōu)秀的貝葉斯推理系統(tǒng),能將所有索引信息集合起來,從而得出結論認為奧巴馬有99.9%的概率競選成功。它能夠根據(jù)兩億頁文件作出這樣的推理,而這一巨大的閱讀量足以在《危險邊緣》三秒鐘的時限內完成。
我認為,2029年人工智能將能夠像人類一樣閱讀。意義在于,它們將能夠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整合它們的人類級別理解,并用這種理解去學習十億份文件資料。
那么,人類級別人工智能的到來將有什么意義?許多倡導未來主義的科幻電影,例如《終結者》告訴我們:這些人工智能對人類而言沒有多大用處。但如果我們去追尋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軌跡,也就是人工智能的整個發(fā)明史,便肯定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數(shù)千年前,人類無法摘到高處樹枝上的水果,因此發(fā)明出了能夠延伸人類所及范圍的工具;后來,人類又創(chuàng)造出了能夠增強肌肉力量的工具,因此沙漠中豎立起了金字塔;今天,人類只需要敲幾下鍵盤,便可以訪問人類所有的現(xiàn)有知識。當代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屬于少數(shù)幾個富有公司或政府組織的特權,而是數(shù)十億普通人的權利。人類延伸了其身體和精神的所及范圍,這種延伸將繼續(xù)發(fā)展,直到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成為現(xiàn)實。
擴展新皮質,人工智能的終極答案
《機器之心》和《奇點臨近》傳遞出的關鍵信息是,信息技術的性價比和計算能力正在以指數(shù)級速度發(fā)展(目前每兩年翻一番)——我將其稱為“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與此同時,這些技術的物理載體正以每10年100倍的速度在三維空間縮小。因此,到21世紀30年代,計算設備將如血細胞般微小,人類將能夠以非侵害的方式將其植入人類的軀體和大腦。
健康領域將是人工智能應用無法跨過的一環(huán)。人造T細胞將會增強人類的免疫能力。今天,人類的生物免疫系統(tǒng)并不能識別癌癥(它認為癌癥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也無法識別致腫瘤病毒逆轉錄酶病毒;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卻讓我們能夠使用非生物性免疫系統(tǒng)完成這項工作,這種免疫系統(tǒng)可以從互聯(lián)網(wǎng)下載新的軟件來處理新的病原體。
這些“納米機器人”將通過毛細血管進入大腦,將新皮質(處理思考的大腦外部層次)連接到云端。所以今天,我們可以訪問云端上的成千上萬臺計算機,而21世紀30年代以后,我們將能夠訪問額外的新皮質來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后來,我在《人工智能的未來》(How to Create a Mind)一書中,將新皮質描述為一個有大約3億個模塊的自組織系統(tǒng),其中的每個模塊都能夠學習、記憶并處理一個模式。這些模塊以層級的形式組織在一起,而我們通過思考來創(chuàng)造這種層級。只有哺乳動物擁有新皮質,因此當6500萬年前發(fā)生白堊紀物種滅絕事件(由流星導致的全球范圍內氣候突變)時,新皮質快速創(chuàng)造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使得哺乳動物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另一個重要事件發(fā)生在200萬年前:人類進化出了大額頭,所以新皮質得以實現(xiàn)重要擴展。這種額外的模式識別模塊是人類發(fā)明語言、藝術、音樂、科學和技術的重要促成因素。
此時此刻,我們再一次站在了擴展新皮質的邊緣,并“全副武裝”地拓展大腦的能力。事實上,我感覺到,我大腦的一部分在SOPA罷工時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次罷工。21世紀30年代,我們將直接把新皮質的范圍從現(xiàn)實世界擴展到虛擬的云端。唯一的不同是,這一擴展將不再受物理空間的限制,并繼續(xù)呈指數(shù)級增強。想想200萬年前,當我們成為人類時,那一次新皮質增強時發(fā)生了什么,那次量變推動了人類史上一次意義深遠的質變,而這一次,巨變將再次上演。
數(shù)字化永生,不朽的未來
碧娜?羅斯布拉特(Bina Rothblatt)的機器人化身BINA48,是在機器中重塑真實人類的物理和精神現(xiàn)實的一個杰出例子。我見過碧娜本人,當然,她的機器人化身還不等同于她,但卻讓我們得以一窺未來。
我認為,重塑人類大腦的計算能力需要每秒做10^14次計算。人類已經(jīng)在超級計算機中擁有了這種能力,個人計算機會在21世紀20年代早期擁有這種能力。人類級別智能的軟件將需要更長時間,但是人類在建模和重塑新皮質能力方面也取得了指數(shù)級進展。創(chuàng)造新皮質的合成模型是我在谷歌做工程總監(jiān)時的研究項目。我仍然堅信,到2029年,我們將擁有人類級別人工智能的軟件能力。而沃森正是這一努力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一旦這成為可能,我們將能夠創(chuàng)造特定的人格,包括那些過世者的人格?,?shù)倌?羅斯布拉特的Terasem基金專門致力于解決這種場景,本書就將徹底探討這種前景。在電影《奇點臨近》中,我是編劇,而瑪?shù)倌仁侵破?mdash;—我們兩人之前也與制片人巴里?托勒密(Barry Ptolemy)合作拍攝了電影《卓越的人類》(Transcendent Man)。那部電影描述了我在保存我父親的文件、音樂和其他事情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便未來人工智能能用父親的記憶、技能和人格創(chuàng)造出他的化身。斯派克?瓊斯(Spike Jonze)的電影《她》(Her)就是以我的書以及電影《奇點臨近》《卓越的人類》為依據(jù)拍攝的。電影《她》的女主角是一個名叫薩曼莎(Samantha)的人工智能(在電影中被稱作操作系統(tǒng)或OS,由斯嘉麗?約翰遜配音)。即使薩曼莎是非生物,她仍然具備了非常多的人類特征,從而讓人類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墜入愛河。這部電影同樣借鑒了瑪?shù)倌群臀谊P于創(chuàng)造數(shù)字化身、將已經(jīng)過世的人類,以20世紀60年代著名詩人、哲學家阿倫?瓦茲(Alan Watts)的形象帶回現(xiàn)世的奇思妙想。
最終,我們將能夠訪問構成我們記憶、技能和人格的大腦信息,并備份它們。我認為,21世紀40年代將會實現(xiàn)這一場景。而21世紀30年代,人類的思考將同時具備生物思考模式和非生物思考模式。非生物部分(大部分在云端)將受到加速回報定律的約束,并在21世紀40年代占據(jù)主導地位。它將能夠完全理解生物部分的思考并對其建模。正如我們今天備份所有非生物部分的思考一樣,生物部分的思考模式也將完全被備份。
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已經(jīng)呼之欲出。雖說瑪?shù)倌让枋龅那熬傲钊宋窇?,但正如我?0世紀80年代描述的前景一樣,大規(guī)模通信網(wǎng)絡會連接所有人類。當這些新技術出現(xiàn)時,人們會很快將其納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無法想象,當沒有這些新技術時,我們的生活將何以為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