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大廠:波譎云詭,何處安身?
今年 3 月底,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下設的「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宣布按照《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對美國存儲芯片大廠美光公司 (Micron) 在華銷售的產品實施網絡安全審查。
本文引用地址:http://m.butianyuan.cn/article/202306/447247.htm在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審查之后,5 月 21 日晚間,網信中國就此次調查結果發(fā)布聲明稱美光公司產品經過審查發(fā)現存在網絡安全問題,但是并未對美光產品實施全面的在華禁售,而是要求國內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停止采購美光公司的產品。中國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定義廣泛,包括從電信、金融到交通再到醫(yī)療保健的各個領域,但并未具體說明這將適用于何種類型的公司或業(yè)務范圍。
至此,美光的事情塵埃落定。一時間國內外媒體言論四起,美光此前「兩面三刀」的黑歷史也被挖出來。
形勢波譎云詭,究竟如何自處?
時勢造英雄也壞英雄
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像美光一樣,三番五次的「挑釁」后才有后果,更多的企業(yè)被拉黑的沒有理由。
比如 2019 年 10 月 7 日,美國商務部將把包括海康威視、大華科技、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美亞柏科、頤信科技和依圖科技等在內的 28 家中國機構和公司列入美國出口管制「實體名單」(又稱黑名單),限制這些機構從美國購買零部件。
其中曠視科技發(fā)布公告稱,關于當日美國商務部在沒有任何事實根據情況下將曠視列入實體清單,曠視科技對這一決定表示強烈抗議。
今年 3 月 2 日,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yè)和安全局(「BIS」)以「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為由,將 37 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其中,包括中國大陸企業(yè)、研究機構以及個人共 28 家,中國臺灣 1 個,巴基斯坦 4 個,緬甸 3 個,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各 1 個。
美方一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對他國企業(yè)采取歧視性、不公平做法,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這是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和科技霸凌行徑。美方做法嚴重損害中美企業(yè)間正常經貿往來合作,嚴重破壞市場規(guī)則和國際經貿秩序,嚴重威脅全球產業(yè)鏈供應鏈穩(wěn)定,這不利于中美兩國,也不利于世界。
「不利」被影響的公司就有中芯國際和華為。
2020 年 12 月,美國商務部網站當地時間 18 日發(fā)布消息宣稱,美國商務部工業(yè)與安全局(BIS)將中國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 (SMIC) 列入「實體清單」。中芯一度陷入困局,但是好在有破局之道。
伴隨著新能源、5G 等新技術的快速興起,全球對成熟制程芯片需求愈加旺盛。據 IHS Markit 預測,2025 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規(guī)模將達 843 億美元,其中預估成熟制程市場規(guī)模將達 431 億美元。市場空間巨大,加上受美國貿易制裁造成全球缺芯影響,芯片供不應求。在此社會環(huán)境下,我國的半導體行業(yè)發(fā)展迅速,推動了芯片國產化替代的步伐。據我國半導體行業(yè)協會統計,近幾年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yè)保持較高速度增長,產業(yè)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2021 年,銷售額達到 10458.3 億元,同比增長 18.2%,國產替代勢不可當。同時,為了實現科技研發(fā)和關鍵產業(yè)鏈的自主可控,《科技日報》指出,未來 10~15 年,我國必將全力發(fā)展半導體行業(yè),著力破解這些重點領域的技術。
在新發(fā)展階段,為擺脫芯片產業(yè)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企業(yè)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革命帶來的最新技術成果。以需求為導向,在產業(yè)鏈和供應鏈體系上實現自主可控,穩(wěn)步提高國內芯片供給的自給率。在成熟制程工藝方面,企業(yè)需持續(xù)專注擴產和研發(fā),適當新建成熟制程生產線,實現產能增加、技術升級,從而不斷提高競爭力及市場占有率。在先進制程工藝方面,美國貿易制裁形成的技術壁壘倒逼中芯國際不斷加強自主研發(fā),加速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在資金、人員等方面加大對先進制程的自主研發(fā)投入,并繼續(xù)嘗試通過海外投資并購等措施,促使企業(yè)更快獲得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人才,加快研發(fā)進程。
3 月 28 日晚,中芯國際發(fā)布 2022 年年度報告。與一個多月前發(fā)布季報時相比,公司對產業(yè)趨勢的預判并無明顯變化,維持今年上半年行業(yè)處于周期底部的判斷。中芯國際表示,半導體產業(yè)的國際環(huán)境正在經歷新一輪的變化,全球供應鏈呈現區(qū)域化趨勢。公司針對當前行業(yè)共同面臨的困境,積極尋求與產業(yè)鏈上下游的多元化合作,加大差異化工藝技術開發(fā)及優(yōu)化力度。
這給很多公司指明了自處之道。
從容不迫地出擊
安全是第一
世界各國正在采取行動加強國內生產,這都是處于安全考慮的。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見美國、中國臺灣和韓國主要芯片制造商的高管,討論在日本投資和在該國開設新芯片工廠的事宜。與會者包括美國英特爾、臺積電和韓國三星電子的高管。岸田文雄專注于增強日本的經濟安全,并希望加強該國的半導體供應鏈。國際半導體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聚集在一個地方參加這樣的會議并不常見。
日本在 20 世紀 80 年代后期主導著芯片行業(yè),日本公司控制著全球約一半的市場。然而,隨著美國、韓國和中國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他們陸續(xù)退出了這項業(yè)務。
在過去幾年中,芯片行業(yè)供應鏈碎片化的風險增加,瓶頸因新冠疫情流行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而出現。世界各國正在采取行動加強國內生產來應對。日本政府希望到 2030 年將半導體及相關產品的國內銷售額提高到 15 萬億日元(1099 億美元),是目前水平的三倍。日本在半導體生產設備等領域實力雄厚。日本的支持者旨在通過鼓勵國內外公司的投資來重建國內半導體產業(yè)。
除此之外,近期國家領導人受邀到訪荷蘭會見了阿斯麥公司負責人,并考察了飛利浦公司阿姆斯特丹總部。近年來,中荷雙方本著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精神,攜手應對挑戰(zhàn),共同確保全球產供鏈穩(wěn)定,為兩國和世界經濟作出了貢獻。當前,中國經濟企穩(wěn)回升勢頭好于預期,必將助力全球經濟復蘇,也將為中荷務實合作提供更廣闊空間。
實力是永遠的底氣
哪怕半導體市場尚未恢復,「敏感」問題重重,但是臺積電,三星都在加緊技術上的突破。
5 月 11 日,臺積電業(yè)務開發(fā)資深副總經理張曉強在一個論壇上表示,臺積電 3 納米是全世界最領先的技術,2 納米量產時也會領先全世界。臺積電先進技術暨光罩工程副總經理張宗生指出,南科晶圓 18 廠將有 3 個廠區(qū)是 3 納米的生產基地,竹科的晶圓 20 廠去年開始建廠,預計 2025 年量產 2 納米,臺中的 2 納米新廠預計 2024 年開始建廠。張宗生表示,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晶圓 21 廠將建 2 座廠,第 1 廠預計 2024 年量產 4 納米,第 2 廠正建廠中。
在繼英特爾公布新的半導體工藝路線圖后,臺積電也公布下一代 GAAFET、CFET 場效應管技術。外媒報道:臺積電在 2023 歐洲技術研討會活動中,展示了下一代半導體架構的路線圖,其中最先進的場效應晶體管架構為 CFET。
據報道,臺積電表示該技術已經在實驗室中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距離規(guī)模應用還有較長一段時間。在路線圖上,還出現二維晶體管、碳納米管技術,不過這些技術過于遙遠。但技術上的進步,臺積電從來都是未雨綢繆的。
近期三星研發(fā)全新 4F2 內存芯片,面積縮減 30%,這是首次達到 10nm 以下。日前韓國媒體爆料稱,三星已經組建了一個團隊,負責研發(fā) 4F2 結構(下圖中 WL 與 BL 的乘積,數字越小意味著面積越?。┑男乱淮?DRAM 內存芯片,與現在的 6F2 結構相比,即便工藝不變,面積也能減少 30%,進一步提高存儲密度。
按照三星的想法,4F2 架構的內存芯片有望成為 10nm 以下工藝節(jié)點的關鍵,工藝提升+架構改進雙管齊下進一步推進內存芯片容量、性能等提升。面對競爭激烈的半導體市場,三星將繼續(xù)發(fā)布新產品,并持續(xù)推進技術研發(fā)。隨著 4F2 結構 DRAM 的不斷成熟,大量應用將帶來巨額收益。
當前,三星要想在市場上保持領先地位必須先獨占優(yōu)勢,以獲取最大的市場份額。隨著 4F2 結構 DRAM 的不斷提升,三星將會有更多的利潤機會。但是,技術難度和成本壓力仍然存在,如何更好地突破這一技術瓶頸,將成為三星發(fā)展的解鎖之鑰。
真誠永遠是必殺技
在 2020 年 11 月份,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該法案旨在加強對外國投資者在美國敏感行業(yè)的審查,并特別針對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并購活動。該法案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就是來自愛達荷州的參議員詹姆斯·里奇,他曾多次發(fā)表反中言論,并主張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政策。而愛達荷州恰恰是美光公司總部所在地,而且里奇參議員也是美光公司最大的政治捐贈接受者之一。
除了通過政治捐贈影響美國政策之外,美光公司還通過其他方式對中國半導體產業(yè)造成傷害。2018 年 6 月份,美光公司起訴了中國存儲芯片企業(yè)福建晉華和臺灣聯電,指控后者竊取了其 DRAM 技術,并要求終止其向中國出口相關產品。同年 12 月份,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做出反訴裁定,認定美光公司侵犯了福建晉華和臺灣聯電的專利權,并禁止其在中國銷售部分產品。
因此種種,美光這次的遭遇被很多人稱為「大快人心」。不真誠,就不要怪市場拋棄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