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數(shù)各類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
晶硅電池在過去20年里有了很大發(fā)展,許多新技術的采用和引入使太陽電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在早期的硅電池研究中,人們探索各種各樣的電池結構和技術來改進電池性能,如背表面場,淺結,絨面,氧化膜鈍化,Ti/Pd金屬化電極和減反射膜等。后來的高效電池是在這些早期實驗和理論基礎上的發(fā)展起來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m.butianyuan.cn/article/227778.htm單晶硅高效電池
單晶硅高效電池的典型代表是斯但福大學的背面點接觸電池(PCC),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的鈍化發(fā)射區(qū)電池(PESC,PERC,PERL以及德國Fraumhofer太陽能研究所的局域化背表面場(LBSF)電池等。
我國在“八五”和“九五”期間也進行了高效電池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結果。近年來硅電池的一個重要進展來自于表面鈍化技術的提高。從鈍化發(fā)射區(qū)太陽電池(PESC)的薄氧化層(<10nm)發(fā)展到PCC/PERC/PER1。電池的厚氧化層(110nm)。此外,表面V型槽和倒金字塔技術,雙層減反射膜技術的提高和陷光理論的完善也進一步減小了電池表面的反射和對紅外光的吸收。低成本高效硅電池也得到了飛速發(fā)展。
(1)新南威爾士大學高效電池
(A)鈍化發(fā)射區(qū)電池(PESC):PESC電池1985年問世,1986年V型槽技術又被應用到該電池上,效率突破20%。V型槽對電池的貢獻是:減少電池表面反射;垂直光線在V型槽表面折射后以41”角進入硅片,使光生載流子更接近發(fā)射結,提高了收集效率,對低壽命襯底尤為重要;V型槽可使發(fā)射極橫向電阻降低3倍。由于PESC電池的最佳發(fā)射極方塊電阻在150 Ω/口以上,降低發(fā)射極電阻可提高電池填充因子。
在發(fā)射結磷擴散后,Al層沉積在電池背面,再熱生長10nm表面鈍化氧化層,并使背面Al和硅形成合金,正面氧化層可大大降低表面復合速度,背面Al合金可吸除體內雜質和缺陷,因此開路電壓得到提高。早期PESC電池采用淺結,然而后來的研究證明,淺結只是對沒有表面鈍化的電池有效,對有良好表面鈍化的電池是不必要的,而氧化層鈍化的性能和鋁吸除的作用能在較高溫度下增強,因此最佳PEsC電池的發(fā)射結深增加到1micro;m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所有效率超過20%的電池都采用深結而不是淺結。淺結電池已成為歷史。
PEsC電池的金屬化由剝離方法形成Ti-pd接觸,然后電鍍Ag構成。這種金屬化有相當大的厚/寬比和很小的接觸面積,因此這種電池可以做到大子83%的填充因子和20.8%(AM1.5)的效率。(B)鈍化發(fā)射區(qū)和背表面電池(PERC):鋁背面吸雜是PEsC電池的一個關鍵技術。然而由于背表面的高復合和低反射,它成了限制PESC電池技術進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PERC和PERL電池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用背面點接觸來代替PEsC電池的整個背面鋁合金接觸,并用TCA(氯乙烷)生長的110nm厚的氧化層來鈍化電池的正表面和背表面。TCA氧化產(chǎn)生極低的界面態(tài)密度,同時還能排除金屬雜質和減少表面層錯,從而能保持襯底原有的少子壽命。由于襯底的高少子壽命和背面金屬接觸點處的高復合,背面接觸點設計成2mm的大間距和2001Lm的接觸孔徑。接觸點間距需大于少子擴散長度以減小復合。這種電池達到了大約700mV的開路電壓和22.3%的效率。然而,由于接觸點間距太大,串聯(lián)電阻高,因此填充因子較低。
(C)鈍化發(fā)射區(qū)和背面局部擴散電池(PERL):在背面接觸點下增加一個濃硼擴散層,以減小金屬接觸電阻。由于硼擴散層減小了有效表面復合,接觸點問距可以減小到250μm、接觸孔徑減小到10μm而不增加背表面的復合,從而大大減小了電池的串聯(lián)電阻。PERL電池達到了702mV的開路電壓和23.5%的效率。PERC和PER1。電池的另一個特點是其極好的陷光效應。由于硅是間接帶隙半導體,對紅外的吸收系數(shù)很低,一部分紅外光可以穿透電池而不被吸收。理想情況下入射光可以在襯底材料內往返穿過4n2次,n為硅的折射率。PER1。電池的背面,由鋁在SiO2上形成一個很好反射面,入射光在背表面上反射回正表面,由于正表面的倒金字塔結構,這些反射光的一大部分又被反射回襯底,如此往返多次。Sandia國家實驗室的P。Basore博士發(fā)明了一種紅外分析的方法來測量陷光性能,測得PERL電池背面的反射率大于95%,陷光系數(shù)大于往返25次。因此PREL電池的紅外響應極高,也特別適應于對單色紅外光的吸收。在1.02μm波長的單色光下,PER1。電池的轉換效率達到45.1%。這種電池AM0下效率也達到了20.8%。
(D)埋柵電池:UNSW開發(fā)的激光刻槽埋柵電池,在發(fā)射結擴散后,用激光在前面刻出20μm寬、40μm深的溝槽,將槽清洗后進行濃磷擴散。然后在槽內鍍出金屬電極。電極位于電池內部,減少了柵線的遮蔽面積。電池背面與PESC相同,由于刻槽會引進損傷,其性能略低于PESC電池。電池效率達到19.6%。
(2)斯但福大學的背面點接觸電池(PCC)
點接觸電池的結構與PER1。電池一樣,用TCA生長氧化層鈍化電池正反面。為了減少金屬條的遮光效應,金屬電極設計在電池的背面。電池正面采用由光刻制成的金字塔(絨面)結構。位于背面的發(fā)射區(qū)被設計成點狀,50μm間距,10μm擴散區(qū),5μm接觸孔徑,基區(qū)也作成同樣的形狀,這樣可減小背面復合。襯底采用n型低阻材料(取其表面及體內復合均低的優(yōu)勢),襯底減薄到約100μm,以進一步減小體內復合。這種電池的轉換效率在AM1.5下為22.3%。(3)德國Fraunhofer太陽能研究所的深結局部背場電池(LBSF)
LBSF的結構與PERL電池類似,也采用TCA氧化層鈍化和倒金字塔正面結構。由于背面硼擴散一般造成高表面復合,局部鋁擴散被用來制作電池的表面接觸,2cm*2cm電池電池效率達到23.3%(Voc=700mV,Isc-~41.3mA,F(xiàn)F一0.806)。
(4)日本sHARP的C一Si/μc-Si異質pp+結高效電池
SHARP公司能源轉換實驗室的高效電池,前面采用絨面織構化,在SiO2鈍化層上沉積SiN為A只乙后面用RF-PECVD摻硼的μc一Si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