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市場分析 > 小米為何不上市:生態(tài)尚未形成 忌憚競爭對手

小米為何不上市:生態(tài)尚未形成 忌憚競爭對手

作者: 時間:2015-02-28 來源:投資界 收藏

  雷軍的硬氣源自在2014年的高速增長,但是深諳資本之道的他肯定不會滿足于“全球最富的私人科技公司”。

本文引用地址:http://m.butianyuan.cn/article/270237.htm

  提起“上市”,好像有很多話要說,但又不知該從何說起。畢竟估值都450億美元了,畢竟MIUI用戶都突破1億了,好像不上市都對不起各位看官似的。

  2014年雷軍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分論壇上信誓旦旦地表示“在未來五年內沒有上市計劃”,而在去年年底進行的第五輪融資中,小米憑借450億美元的估值融得11億美元,這一估值已經達到世界頂尖科技公司的級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時應是進行IPO的黃金期,但小米的相關負責人卻再次出面辟謠稱“我們壓根兒就沒打算上市”,這句話讓“小米上市”的前景變得愈發(fā)撲朔迷離。

  《福布斯》網站曾在去年的一篇報道中稱小米為“全球最富的私人科技公司”,這一稱呼的依據也是其超過400億美元的估值,而在今年1月發(fā)送給小米員工的新年郵件中,雷軍表示“2014年,小米一共售出6112萬臺手機,增長227%;含稅收入743億元,增長135%”,更是驕傲地宣稱小米已經成為“國內智能手機行業(yè)市場份額領先的公司”。

  雷軍的硬氣源自小米在2014年的高速增長,但是深諳資本之道的他肯定不會滿足于“全球最富的私人科技公司”。盡管雷軍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小米并不缺錢”,但如果想在2015年繼續(xù)保持火箭式增長,除了需要加強在智能手機領域的優(yōu)勢和積極布局智能生態(tài)之外,小米還需要在海外市場上有所作為,而想要完成這幾件大事,僅僅依靠現金流和融資明顯是不夠的,所以IPO應該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終極之道。那么,左右逢源的雷布斯為何遲遲沒有走這步棋呢?

  “互聯網公司”的定位

  國外科技媒體在報道小米時經常會為其加上“中國版蘋果”的定語,對此雷軍回應稱小米的營收主要來自圍繞手機生態(tài)系統(tǒng)打造的互聯網平臺,“手機硬件不掙錢,依靠后期互聯網業(yè)務和增值服務掙錢”,不管雷總當年的這番話是否適用于如今的小米,但至少明確了小米的定位確實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那么,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美國《華爾街日報》在去年披露的一份機密文件顯示,2013年小米高達94%的營收源自手機銷售,而服務類產品的占比只有區(qū)區(qū)1%。雖然我們還無從得知2014年的具體數據,但手機硬件無疑仍是小米的核心業(yè)務。

  眾所周知,小米的目標從來都不是成為中國的諾基亞或摩托羅拉,而是成為“帶有谷歌元素的亞馬遜”,而目前過于依賴手機的營收結構與這一定位顯然是格格不入的。既然如此,如今的小米可能只是邁出了漫漫長征的第一步,現在進行IPO明顯為時尚早。

  小米生態(tài)尚未形成

  2014年,在雷軍的運籌帷幄下,小米已經將觸角伸向了多個領域,包括地圖、影視、智能家居、互聯網金融、移動安全、新媒體、電商、手游等,有著天使投資人背景的雷軍到處跑馬圈地,更是雄心勃勃地表示計劃在未來的五年時間中投資100家公司來復制小米模式,一副打造小米帝國的架勢。

  小米在智能生態(tài)圈的布局相當積極的,從路由器到電視、從入股美的到推出智能模塊,小米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實,目的也非常明確。在小米Note的發(fā)布會上,雷軍更是一再強調“以手機為中心,連接所有智能設備”的目標,并且將智能模塊和小米智能家庭應用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上。

  然而,圈內的明眼人應該都能看得出來,小米距離真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還有很長的距離,因為除了手機周邊廠商和黃牛之外,如今還沒有太多能從小米生態(tài)中獲得巨大收益的參與者(如阿里生態(tài)中的淘寶大賣家),所以小米目前最多算是搭建了一個龐大的網絡,而沒有形成真正的生態(tài)。

  那么,整體布局的尚未完成就意味著公司估值還有較大提升的空間,精明的雷軍除非遇到緊急情況,否則應該不會冒進啟動IPO。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小米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