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飛凌為印度官方電子護照試點提供安全微控制器
2009年3月4日,德國Neubiberg和印度班加羅爾訊——全球領先的芯片卡安全應用集成電路(IC)供應商英飛凌科技股份公司(FSE/NYSE: IFX)近日宣布,公司將為印度的電子護照項目提供非接觸式安全微控制器。首期試點項目將向印度近3萬名外交官和政府官員發(fā)放電子護照。到2009年9月,該項目有望擴展至普通公眾。目前,印度每年簽發(fā)大約600萬張護照。
這種新型的電子護照的背面裝有一枚安全微控制器,安全地儲存護照上面印刷的所有信息。啟動該項目的目的是通過實現(xiàn)自動身份驗證、快速入境檢查和邊防檢查,推動國際間的旅行(印度的入境旅游)。
英飛凌芯片卡和安全IC事業(yè)部總經(jīng)理Helmut Gassel博士表示:“印度是最先推出電子護照的主要新興國家之一,同時也是增長最快的智能卡市場之一。作為面向安全身份驗證、金融交易和電子系統(tǒng)接入應用的芯片卡的領先供應商,為印度首批電子護照提供安全微控制器,我們倍感自豪。我們致力于和我們的合作伙伴一道開發(fā)滿足印度市場需求的解決方案。”
除印度以外,英飛凌還向其他許多國家提供用于電子護照的安全微控制器,其中包括美國、德國、丹麥、愛沙尼亞、香港、挪威、波蘭、瑞典和象牙海岸等。
印度電子護照項目采用的安全認證非接觸式微控制器——SLE 66CLX800PE的技術介紹
印度電子護照項目選用了英飛凌SLE 66CLX800PE安全微控制器,這是一款具有出色性能和很高的運行速度,專門針對電子護照、身份證、電子政務卡和支付卡應用而設計的安全微控制器。該款產(chǎn)品內(nèi)置加密協(xié)處理器,即便在必須進行復雜的加密、解密運算的情況下,其事務處理速度也可達到848 kbits/s。此外,SLE 66CLX800PE在一枚芯片上提供了所有非接觸式近距離無線通信接口,包括:用于電子護照和相應讀卡器之間的通信的ISO/IEC 14443 B型和A型接口;用于交通卡和銀行卡的 ISO/IEC 18092被動模式接口(主要用于日本)。英飛凌目前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夠在一枚芯片上集成所有相關非接觸式近距離無線通信接口的非接觸式微控制器芯片卡IC供應商。 SLE 66CLX800PE還符合全球ICAO(國際民用航空組織)電子護照標準的要求。
SLE 66CLX800PE 搭載80 kb的EEPROM、240 kb的ROM和6 kb的RAM。憑借專門定制的EEPROM/ROM和RAM存儲容量,SLE 66CLX800PE符合ICAO對于安全存儲旅行證件中的生物識別數(shù)據(jù)和個人數(shù)據(jù)的要求。
SLE 66PE非接觸式控制器產(chǎn)品系列(其中包括SLE 66CLX800PE)已通過通用標準EAL 5+高級(BSI-PP-0002 防護規(guī)范)安全認證。英飛凌面向電子護照的微控制器的安全性能,立足于底層基于硬件的整體安全架構,并采用數(shù)據(jù)加密、內(nèi)存防火墻系統(tǒng)和其他安全機制確保數(shù)據(jù)的安全性。SLE 66PE產(chǎn)品系列包括專門針對基本安全和高安全智能卡系統(tǒng)應用而設計的多種型號,其EEPROM容量從4 kb到144 kb不等,可滿足份證、交通卡和支付卡等多種應用的需求。
欲獲得關于英飛凌芯片卡IC產(chǎn)品系列和印度電子護照項目選用的安全微控制器的詳細信息,敬請登陸www.infineon.com/security 和 www.infineon.com/cms/en/product/channel。
關于英飛凌
總部位于德國Neubiberg的英飛凌科技股份公司,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三大科技挑戰(zhàn)領域——高能效、連通性和安全性提供半導體和系統(tǒng)解決方案。2008財年(截止到9月份),公司實現(xiàn)銷售額43億歐元,在全球擁有約29,100名雇員。英飛凌科技公司的業(yè)務遍及全球,在美國苗必達、亞太地區(qū)的新加坡和日本東京等地擁有分支機構。英飛凌公司已列入法蘭克福股票交易所的DAX指數(shù),并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號:IFX。
如欲了解更多信息,敬請登錄www.infineon.com.cn。
英飛凌在中國
英飛凌科技股份公司于1995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自1996年在無錫建立第一家企業(yè)以來,英飛凌的業(yè)務取得非常迅速的增長,在中國擁有近1200多名員工(不包括奇夢達),已經(jīng)成為英飛凌亞太乃至全球業(yè)務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英飛凌在中國建立了涵蓋研發(fā)、生產(chǎn)、銷售、市場、技術支持等在內(nèi)的完整的產(chǎn)業(yè)鏈,并在銷售、技術研發(fā)、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與國內(nèi)領先的企業(yè)、高等院校開展了深入的合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