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模擬技術 > 設計應用 > 芯片設計問題須知及設計策略

芯片設計問題須知及設計策略

作者: 時間:2013-09-10 來源:網(wǎng)絡 收藏

長期可靠性的問題,比如電子遷移(EM)失效機制,歷來屬于晶圓廠的處理范疇。但隨著納米設計中可靠性實現(xiàn)的愈加困難,對設計人員而言,不能再把問題扔給制造甩手不管了。設計領域也必須做出努力以獲得更具有魯棒性的版圖。

  電流密度過高導致金屬原子逐漸置換,這時就會產(chǎn)生電子遷移問題。當很長時間內在同一個方向有過多電流流過時,在互連線上會開始形成空洞(Void,原子耗盡時出現(xiàn))和小丘(hillock,原子積聚時產(chǎn)生)。足夠多的原子被置換后,會產(chǎn)生斷路或短路。當小丘觸及鄰近的互連線時,短路出現(xiàn),從而引起芯片失效。

  減少電子遷移的方法之一是提取互連的寄生阻抗,并把它輸入到一個仿真工具中,計算流經(jīng)每根金屬線的電流。利用互連每一部分的寬度信息,就有可能計算電流密度并由低到高進行分類。然后生成一個彩色圖覆蓋在版圖上,由此標注出電流密度最高的各個區(qū)域。

  首先處理電流密度最高的區(qū)域,可以加寬互連金屬線,增加通孔,降低電流密度。

  一旦對版圖做了修改,設計人員可以再進行一次寄生阻抗提取,重新仿真結果。通過這種方法,應該可以看到造成電子遷移的電流密度有所下降。

  應該:

  1.執(zhí)行EM分析,確認存在EM問題的金屬線。在最終版圖上執(zhí)行寄生阻抗提取,再把寄生阻抗值,以及該部分的寬度和位置等信息輸入到一個仿真工具中。仿真生成一個電流密度圖,覆蓋在最初的版圖上。

  2.執(zhí)行寄生阻抗提取時,考慮到金屬寬度的變化。許多晶圓廠都提供寄生阻抗提取時的這種變化的建模機制。

  3.考慮到提取時的厚度變化。金屬厚度的變化會引起寄生阻抗值的變化,故必須考慮在內。

  4.執(zhí)行仿真,計算整個芯片版圖的電流密度。對每一層,確定電流密度閾值,以便獲得對應用產(chǎn)品來說可接受的平均失效時間。

  5.加寬電流密度過高的金屬線。

  6.在版圖上進行通孔雙置(VIA doubling)以減少寄生阻抗,從而減小電流密度。

  7.重新執(zhí)行寄生阻抗提取、仿真和可視化,以觀察版圖修正是否已降低了最嚴重區(qū)域的電流密度。如果版圖修正已把電流密度降至一個可接受的程度,設計就算完成了。

  圖1:加寬金屬線和增加過孔以降低電流密度。

  圖1:加寬金屬線和增加過孔以降低電流密度。

  不應該:

  1.遺漏EM分析的執(zhí)行。若未經(jīng)檢測,會引起性能下降,以后可能導致芯片失效。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芯片設計 設計策略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