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收購賽格威后能點石成金嗎?
4月15日,全球電動平衡車鼻祖的SEGWAY(賽格威)“下嫁”中國一家代步車品牌納恩博(Ninebot),被后者全資收購。由于小米控股納恩博,中國國內報道就直接成為小米收購賽格威。
本文引用地址:http://m.butianyuan.cn/article/273655.htm還記得當年看到賽格威電動平衡車報道時的驚艷感覺。但是,時過境遷,賽格威已成明日黃花。這么形容這家全球電動平衡車的鼻祖可能有點殘酷,但很多昔日風頭強勁的明星企業(yè)遭遇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
賽格威是典型的創(chuàng)新成功后商業(yè)化失敗的案例。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售價過高,售后服務差。
賽格威在2001年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智能自動平衡的交通工具,距今已14年了,可是售價還是居高不下,最低也要1萬美元的電動平衡車,讓它可能只能成為“富人的玩具”。而更致命的是售后服務很差。在全球主要國家里,消費者都能買到高價的賽格威,但是,一旦賽格威損壞了,就只能送到美國總部去維修,耗時耗力,花費不菲。
第二,駕駛技巧要求較高,存在著安全隱患。
賽格威走的是高端路線,經常有名人騎車的新聞報道,為其增強了曝光率和知名度。不過,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很多名人因為駕駛賽格威而出事,倒是也一抓一大把。2003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什,就在老布什家門口騎車摔倒了,此事被全球各大媒體報道。
第三,可能由于以上原因,賽格威在美國主要做機構生意,而不是面對個人消費者,導致其市場越做越窄。
目前賽格威的主要適用行業(yè)為:警察局采購用于鬧市區(qū)巡邏;會展經濟,例如北京奧運會批量采購;旅游公司采購用于傳統市區(qū)的觀光,等等。
賽格威越來越成為公司采購的對象,而不是廣大消費者能買得到的日常工具。賽格威維持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高端定位,但銷量始終上不去,導致價格也下不來,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2001-2007年,賽格威僅賣了3萬輛。據傳,最近一兩年,賽格威銷量在1萬輛左右徘徊。
在國內的報道中,對于賽格威收購交易背景,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始終語焉不詳。
首先是賽格威的經營情況到底如何?賽格威多年來對財務狀況保持沉默。多家海外媒體指出,賽格威經營情況不好,財務狀況堪憂,應該處于虧損狀態(tài)。在賽格威至今共經歷了兩次大的股權轉換,被“賣了”兩次,這次下嫁小米,是第三次被“賣”了。
其次,在最重要的交易金額環(huán)節(jié),是完全保密的。只是提供了側面的數據,即賽格威前幾輪的融資總額已達到1.61億美元。
估算起來,這個并購交易的金額不會很大,預計不會超過2億美元。從賽格威的價值來看,經營方面乏善可陳,按照年銷量1萬輛數據來看,前期融資1.6億美元,已經基本被用于彌補經營虧損,留下來的主要有用的資產是手中多達400多項專利,以及全球銷售網絡。
從公布的融資方案來說,小米聯合紅杉資本、順為資本等,首先向納恩博注資,美國硅谷銀行提供了并購所需的剩余金額,美國華美銀行提供了并購以后的賽格威流動資金業(yè)務需求,從這個交易結構和參與方來說,也側面驗證了交易金額規(guī)模不大的傳言。
當然,這是一個好的交易。
因為全球電動平衡車市場已過了“創(chuàng)新溢價”時代,賽格威在2001年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智能自動平衡的交通工具,距今已14年,市場已進入了赤裸裸的成本戰(zhàn)略階段,是拼價格的時候了。
中國企業(yè)或者亞洲的企業(yè),在價格競爭階段往往能夠顯示出自身獨特的經營優(yōu)勢,形成全球競爭力。
后續(xù)經營方面,小米需要快速落實“中國成本嫁接美國專利”的戰(zhàn)略。小米和具體操盤手納恩博需要進行全球生產和銷售的重新布局,爭取昔日“高大上”的賽格威,能夠進入尋常百姓之家,完成從“富人的玩具”到“普通成年人的玩具”的轉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