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第二卡槽”燃戰(zhàn)火 運營商過度競爭?
導讀
本文引用地址:http://m.butianyuan.cn/article/201707/362334.htm甚囂塵上的全網通之戰(zhàn)終于牽動監(jiān)管入局。近日,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發(fā)布《關于電信公司虛假宣傳、詆毀宣傳的通報》,認為四川電信宣傳的“全網通國家標準”屬于虛假宣傳,且通報闡述,四川雅安電信在宣傳中將印有移動LOGO的手機稱為假全網通手機,為詆毀宣傳。四川省通信管理局責令四川電信整頓。
但緊隨其后,中國電信四川公司發(fā)布《關于六模全網通手機成為國際標準的聲明》,稱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網通手機占比已經達到80%,并表示將啟動真全網通·系列消費者回饋行動,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由選擇權。
顯然,持續(xù)了數月的“真假全網通”話語權之戰(zhàn),仍將繼續(xù)。用戶紅利消失,可見的增長空間越來越少,發(fā)展用戶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任何與“用戶增長”有關的空間里都擠滿競爭。
第二卡槽戰(zhàn)火
根據工信部近日發(fā)布數據,截至2017年6月30日,中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已達13.6億戶,幾乎與中國人口總數持平。其中,中國4G用戶數達到8.88億,占總用戶比65%。
13.6億總用戶中,中國移動貢獻8.66億,占比63.7%。8.88億4G用戶中,中國移動貢獻5.937億,占比66.9%,電信、聯(lián)通之和,尚不及移動一半。
2013年,TD-LTE制式4G牌照發(fā)放,電信、聯(lián)通選擇等待更有利的FDD LTE牌照,而中國移動則憑借有利的TD-LTE制式開啟4G時代,網絡建設、終端產業(yè)鏈、用戶數均迅速一騎絕塵。2015年之后,愈發(fā)弱勢的電信、聯(lián)通開始結盟,在終端資源、營銷宣傳、網絡建設等領域互通資源,聯(lián)合抵制來自中國移動的壓力。
根據2016年底的數據,移動、電信、聯(lián)通分別擁有4G基站151萬、89萬、74萬座,考慮到頻率資源不同,后二者網絡覆蓋水平已基本與移動持平,網絡質量不存在明顯差異。而且,在2014年iPhone 6 Plus掀起全網通潮流之后,主流旗艦機均已實現同時支持三大運營商網絡,原本制約電信業(yè)的終端產業(yè)鏈也不再是障礙。
雖然用戶數差異頗大,但三大運營商的網絡能力已經處于同一起跑線。在移動已經坐擁67% 4G用戶的情況下,電信、聯(lián)通必須思考如何從移動口中奪食。在手機號已經與支付、社交、出行緊密綁定的形勢下,消費者換號成本日益增加,唯一的機會是給消費者提供增加一個號碼的需求。
電信、聯(lián)通的切入點,是“永遠不夠用”的流量。2014年至今,中國移動用戶人均流量從155M增至700M,增幅350%,而流量價格僅下降約50%。借助雙卡雙待全網通手機,電信、聯(lián)通可以向移動用戶提供遠低于市價的流量卡,消費者使用移動主卡時,仍然可以使用聯(lián)通、電信手機卡上網,未來甚至可能“小三轉正”。
此商業(yè)模式迅速點燃了通信市場,電信、聯(lián)通迅速推出了各種超低價、大容量流量卡,甚至無限流量,移動緊隨其后推出相應產品。而且,騰訊、阿里、百度、滴滴、優(yōu)酷等近百家互聯(lián)網公司與三大運營商合作,推出定向資費套餐,各種“王卡”、“寶卡”批量問世。
但攻防戰(zhàn)總是同步上演,中國移動緊急修改了與終端廠商的定制機方案。修改后的移動定制機,在使用移動主卡時,電信、聯(lián)通的手機卡只能訪問2G,此舉直接封上了電信、聯(lián)通的大量目標市場。
在3G時代、4G初期,通過定制機增加用戶黏性是運營商常用的手段。但此次中國移動的反擊被對手稱為“閹割版全網通”,真假全網通之爭瞬間席卷整個通信市場。2017年6月,黑龍江省份電信、聯(lián)通曾因此向當地通信管局投訴移動,稱后者“擾亂通信市場秩序,壟斷通信市場”。
定制機之爭
需要指出,中國移動向終端廠商、銷售渠道提供數百億資金補貼,對于合作定制機擁有絕對話語權。
2016全年,中國移動終端銷售收入850億元,中國電信、聯(lián)通分別收入346億、332億元。運營商銷售終端均采購自終端廠商,2016年,移動、電信、聯(lián)通從終端廠商采購終端的成本分別為 873億元、329億元、365億元。同時,2016年,三家運營商分別向消費者提供終端補貼101億元、93億元、30億元。除此之外,移動向社會渠道支付的傭金也遠高于電信、聯(lián)通。
龐大的現金流決定了牢固的話語權,與移動合作不暢的手機廠商很可能瞬間失去補貼、渠道支持。因此,電信、聯(lián)通只能擴大宣傳,寄希望通過消費者意愿反制移動定制機的策略。
然而,“保護消費者知情權”的大旗似乎并未得到消費者響應。根據近期多省通信管理局發(fā)布的2017年二季度服務質量報告,幾乎未發(fā)現消費者對“閹割版”定制機的投訴。消費者對運營商的不滿,仍然集中在變更業(yè)務問題、未經許可扣費、惡意扣費等長期存在的問題。
而且,需要指出,雖然三大運營商不斷加大渠道投入,但運營商終端銷量卻已經開始下降。財報顯示,2017年Q1,三大運營商定制機銷量均大幅下降。其中,中國電信終端銷售收入82.33億,同比下降6.8%,中國聯(lián)通終端銷售收入75.79億,同比2016年Q1的103.65億下降27%。中國移動銷售終端231億,同比2016年Q1的259億元下滑10.7%。
“這已經是過度競爭,用戶紅利消失之后,這種惡性競爭在電信行業(yè)不斷上演,最終都是拖全行業(yè)下水,作繭自縛”,一位運營商資深人士向記者分析:“這種競爭消耗的是運營商好不容易建立的渠道、終端產業(yè)鏈的生態(tài)體系。”
事實上,在運營商爭奪第二卡槽之時,部分手機廠商已經在研發(fā)無需傳統(tǒng)手機卡的終端。此前,蘋果、三星都曾多次協(xié)商推出電子SIM卡,此舉可以讓手機、平板、物聯(lián)網用戶能夠不再綁定于某一運營商,實現迅速切換運營商。隨著越來越多的手機公司考慮這一模式,終端與運營商脫離關系,似乎并不遙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