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什么是光刻技術
來源:旺材芯片
光刻技術是一種精密的微細加工技術。常規(guī)光刻技術是采用波長為2000~4500埃的紫外光作為圖像信息載體,以光致抗光刻技術蝕劑為中間(圖像記錄)媒介實現(xiàn)圖形的變換、轉移和處理,最終把圖像信息傳遞到晶片(主要指硅片)或介質(zhì)層上的一種工藝。在廣義上,光刻包括光復印和刻蝕工藝兩個主要方面:1、光復印工藝:經(jīng)曝光系統(tǒng)將預制在掩模版上的器件或電路圖形按所要求的位置,精確傳遞到預涂在晶片表面或介質(zhì)層上的光致抗蝕劑薄層上。2、刻蝕工藝:利用化學或物理方法,將抗蝕劑薄層未掩蔽的晶片表面或介質(zhì)層除去,從而在晶片表面或介質(zhì)層上獲得與抗蝕劑薄層圖形完全一致的圖形。集成電路各功能層是立體重疊的,因而光刻工藝總是多次反復進行。例如,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要經(jīng)過約10次光刻才能完成各層圖形的全部傳遞。光刻技術在狹義上,光刻工藝僅指光復印工藝。光刻技術難點雖然光刻技術的演進過程超級復雜,但總結其核心就是圍繞三個定律。定律一:摩爾定律眾所周知,世界是由0和1組成的,而在芯片中表示0和1的基本元件是晶體管,晶體管越多,芯片的運算速度就越快。而摩爾定律表示同樣大小的芯片每隔兩年里面的晶體管的數(shù)量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會增加一倍。這就要求芯片制造越來越精細,發(fā)展到現(xiàn)在,兩個器件之間只能有幾納米的距離。那如何制造出如此精細的東西呢?通常來說,制造小的東西的核心思想就是放大,比如杠桿類機械結構。而在納米級精度上,機械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便啟用了光。光通過投影的方式進行放大,而光刻機的核心就是造一個放大的透光的模子,把想要的形狀印在模子上,光通過模子照射到硅片上,便能制造出小尺寸。由于技術瓶頸,摩爾定律在幾年前已經(jīng)快失效了,而ASML公司用20年時間打造出的、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技術EUV再次推動了摩爾定律的前進。定律二:瑞利判據(jù)按照光的波長不同產(chǎn)生了光譜,可見光在400nm-650nm之間的范圍,從紅到紫。瑞利判據(jù)表明一個光學系統(tǒng)能夠分辨的尺寸正比于光的波長,所以要制造出更小的尺寸,便要求能夠分辨更小的尺寸,光的波長也要越來越短。然而,短波長的光很難造,早年光刻機用的是汞燈的光,但隨著尺寸要求的越來越嚴格,人們在光譜上向短波長方向的研究更加深入,逐步進入紫外光的范圍,即所謂的UV(Ultraviolet)。目前,業(yè)界主要生產(chǎn)主力使用的波長是193nm,叫做DUV(Deep Ultraviolet)。DUV光源的成熟度很高,甚至可以直接用于醫(yī)療(如近視矯正),但這個波長想要加工更精細的尺寸比較困難,技術升級困擾了整個業(yè)界,直到EUV(Extreme Ultraviolet)技術的出現(xiàn)。EUV把可用光的波長縮減到了13.5納米,用兩萬多瓦的二氧化碳激光器的激光脈沖來轟擊金屬錫,以此可以產(chǎn)生波長更短的光。實際上,擊打金屬錫的想法很久之前就已經(jīng)得以驗證,但是這樣產(chǎn)生的光的強度一直不夠,直到2015年前后,有科學家提出若擊打一次不夠,便擊打兩次的方案。第一次的脈沖負責把金屬液滴打平,從而擴大第二次擊打的面積,第二次的脈沖再把光真正的激發(fā)出來。這個難度有多大?金屬液滴只有20微米大,且液滴是從空中掉落下來的,在運動過程中用光擊中它就好比用乒乓球打中蒼蠅,且連續(xù)打中兩次,更關鍵的是擊打產(chǎn)生的光的持續(xù)時間很短,所以需要高頻重復每秒5萬次。定律三:難逃一吸搞定光源只是起點,要走到終點的晶片的路還很長,這個過程需要利用鏡子對光經(jīng)行調(diào)整過濾,所以光路布置也是重要一部分。在實際情況中,光每次反射后都會損失部分光強,這是因為EUV的光容易被吸收。經(jīng)過一系列反光鏡后,最終只剩下2%的光強了,其他98%都被吸收了,所以需要的光強非常大,也十分耗電。這里的反光鏡是用特殊材料制作而成,只反射13.5納米的光,其他的光將會被直接吸掉。雖然其直徑只有30厘米,但其表面極其平整。有多平整呢?打個比方,如果把鏡子放大到地球那么大,上面只能有一根頭發(fā)絲那樣的凸起,并且這個鏡子有四十層,考慮到誤差會累積,所以對每一層的光滑程度都要求十分嚴格。來源:
1.《芯片升級全靠它——光刻技術》-芯師爺
*博客內(nèi)容為網(wǎng)友個人發(fā)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