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封裝之扇出封裝
來源:艾邦半導體網
文章大體分為4個部分
一.扇出封裝的定義
二.扇出封裝的意義
三.扇出封裝的難點和大陸沒有突破的部分
四.以大陸企業(yè)為例,閑聊一下扇出封裝的幾個變種
五.臺積電InFO封裝
一.扇出封裝的定義
扇出和半導體行業(yè)很多概念一樣,有廣義和狹義等不同定義,廣義上說,只要是封裝面積比die的面積大,且die上的布線有被引出來的非WLP扇入型封裝(廢話),都可以叫做扇出封裝(甚至引線框架封裝,你也可以說是扇出封裝),也有不少行業(yè)老兵會把BGA/PGA叫做扇出封裝——很明顯,借助基板(上圖中綠色那一層),這些封裝也實現(xiàn)了把線從die上引出來這件事。
但狹義上來說,扇出封裝一般是指,晶圓級/面板級封裝下,封裝面積與die不一樣,且不需要基板的封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FOWLP/FOPLP。(實際上扇出封裝發(fā)展到今天從早期的單die到多die處于同一個封裝下,已經出現(xiàn)了使用基板的分支,所以對于多die封裝來說,應該是指“不需要基板而是依賴RDL重分布層實現(xiàn)同一個封裝內die之間的通信”)
扇出封裝(下文所有扇出封裝都是指狹義上的晶圓級扇出封裝,面板級不討論,有興趣翻我上一篇文章)本身不是一個新技術,它的技術雛形甚至早期應用在十幾年前就被提出且進行了商業(yè)化,扇出封裝的核心要素就是芯片上的RDL重布線層,通過RDL替代了傳統(tǒng)封裝下基板傳輸信號的作用,使得扇出封裝可以不需要基板而且芯片成品的高度會更低,所以扇出封裝的發(fā)明初衷其實是降低成本(基板和框架都不便宜,像今年ABF基板還瘋狂缺貨),而且由于扇出封裝在封裝面積上沒有扇入那么多限制,整個封裝設計也會變得更加靈活和“自由”。因此扇出封裝最先在一些小面積、低性能的領域被推廣開來。
隨著扇出封裝技術自身的發(fā)展,越來越多人認識到這個技術不應該只用于低成本低性能領域,它有巨大的潛力,在行業(yè)公司不斷努力的推動下,扇出封裝今天已經成為了先進封裝技術的代表之一,已經可以被廣泛用于高性能領域。
二.扇出封裝的意義
對于先進封裝,首先提兩個觀點:1.封裝技術演進的本質是對I/O密度的追求,2.套用功率器件領域的一句話來說,芯片設計已經快玩到“頭了”(摩爾定律走到了深水區(qū)+設計上也很難有翻天覆地的突破了),該在封裝上下功夫了。
我們所有人都聽過木桶效應,木桶里最短的那塊板,會決定木桶儲水量的上限,封裝好的芯片其實也是一個木桶,而封裝作為芯片和外接通信的直接橋梁,時常扮演了短板的角色。
為什么封裝會成為短板?抽象來說就是I/O密度不足了,我們知道芯片是nm級別的工藝,基板等封裝載體是幾十μm的級別,隨著芯片縮小+性能提升,WLP/CSP這類封裝的I/O密度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了,道理也很簡單,基板等載體布線間距無法再更小了,也就是放不下了,而扇出封裝在這時候提供了一種比高層數(shù)大面積ABF基板(高層數(shù)ABF基板良率常常不到50%,材料供應商還只有一個,現(xiàn)在你知道為啥它天天缺貨了吧)更為經濟適用、面積靈活、支持多die封裝且布線密度更高(意味著die之間的距離可以更進,直觀一些可以看看大基板MCM封裝代表銳龍5000的CCX和IOD之間的距離和InFO-MCM代表蘋果M1上SoC和DRAM的距離)的選擇,而且這還是不需要引入中階層(2.5D封裝)就可以實現(xiàn)的,所以行業(yè)里一下子發(fā)現(xiàn),扇出封裝,有搞頭!
扇出封裝非常簡單粗暴,既然放不下那么多焊球等東西導致I/O密度不夠,那我就擴大面積,借助RDL把線引到外部,這樣我就能放下足夠多的焊球提升I/O密度。RDL層的制作類似于半導體制程,需要引入光刻、刻蝕、沉積等工藝,這意味著它的布線密度增加的空間遠大于基板,事實上高密度且連接多die的RDL層已經可以被看做近似2.5D封裝中的中介層的東西(日月光在一些場合已經這么叫過了),當然相比使用CMOS工藝的中介層和硅橋,RDL還是差了一口氣。
目前扇出封裝主要分為低密度(或叫標準密度)扇出式封裝,一般指的是I/O數(shù)量小于500個、RDL層線寬和間距大于8μm的封裝類型。而高密度扇出封裝I/O數(shù)量超過500個,RDL層線寬間距小于8μm(目前已經可以縮小到2-5μm),同時這類高密度扇出封裝可以集成多個die,甚至有的需要基板且性能指標與2.5D封裝無異,而臺積電的InFO技術是高密度扇出封裝中最典型的例子。具體扇出封裝的作用,會放在四、五部分結合實例來說。
三.扇出封裝的難點
上圖是一個臺積電InFO封裝的剖面圖,可以看到扇出封裝并沒有使用基板,頂上也沒有散熱蓋之類的東西,它的主體結構是通過周圍一圈環(huán)氧樹脂和頂上的環(huán)氧樹脂膜完成支撐和散熱的,這帶來了一個問題,因為EMCLMC遠不如基板來的牢靠,封裝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翹曲,進而影響良率,整個扇出封裝流程中的很多難點都是圍繞這一問題產生的。(所以到現(xiàn)在為止,不使用基板的扇出封裝大部分只被使用于15mm*15mm以內的封裝,再大的封裝還是會回歸傳統(tǒng)的FCBGA)
結合到具體生產中,晶圓級扇出封裝需要經歷過多次轉移,根據工藝流派還可以分為die-down、die-up(主要是華天+臺積電+ASE)、chip-first、chip-last,這四個工藝流程也不是完全互相排斥,會相互組合,比如既可以是die-down+chip-last,也可以是die-down+chip-first,具體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看資料,這里就不一一展示了,總之die down/up指的是die被EMC包覆要布置引線那面的朝向,chip last/first指的是先做RDL層然后貼上包覆后完工的chip還是在完工后的chip上直接做RDL層。下面以一個die-down&chip-first的扇出封裝為例:
先將做好的wafer切割,然后在擁有保護膠帶貼膜的臨時載體上進行RW(重新排列die),之后使用環(huán)氧樹脂進行molding成型,再移除臨時載體,制作RDL層,然后再植球+切割,封裝就算完成了。在這幾步工序中RW的精度會影響后續(xù)操作的良率、臨時載體好不好剝離會影響chip會不會有翹曲、膠帶不夠牢固也會影響芯片出現(xiàn)die-shift和翹曲、Molding好壞也會影響chip的翹曲。當這些工作完成后,如何在一個晶圓大小的區(qū)域上制作出對準die的RDL層,對檢測和對準精度也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
就目前來說,中國大陸企業(yè)已經在低密度的扇出封裝領域有所突破,在高密度高性能扇出封裝上,還落后于中國臺灣的日月光、臺積電以及三星和安靠等一線大廠。而在設備和材料上,主要缺乏的設備是高精度的檢測設備與RW設備,RW設備需要非常高的貼裝精度,大陸暫時缺乏供應商。而材料方面,主要缺乏好的臨時載體、熱剝離膜和相應的剝離工藝、好的固晶膠膜(華為投了一家)、半導體級別的EMC和LMC(尤其是后者,雖然我們是EMC產出大國)、underfill(目前還是以漢高為主,煙臺德邦正在攻堅這一領域)、EES(不難,但是大陸目前做的廠商很少,生益電子在進入這一市場)等。
四.以大陸企業(yè)為例,閑聊一下扇出封裝的幾個變種
鑒于一些原因,不太好把一些企業(yè)的資料放在網上,就以華天和云天兩家公開展示過扇出封裝技術的公司,閑聊一下扇出封裝的幾個變種。
我們之前說到,扇出封裝下die的包覆物是EMC,在結構強度上有一定的缺陷,在面對封裝多芯片和大面積芯片時候有點力不從心,所以衍生出了用硅來包覆(華天)和用玻璃來包覆(云天)兩個細分的技術路徑,至于使用基板的扇出封裝如FCoS和InFO-oS我們留到下一篇2.5D/3D封裝再討論。
這是華天的eSiFO扇出封裝,中間藍色部分是TIM導熱材料,可以看到原本EMC部分被換成了硅,整個封裝也是通過在廢棄硅片上刻蝕出洞然后把die嵌埋進去實現(xiàn)的。好處是啥呢?首先我們知道硅比EMC強度高很多,所以這種封裝就極大避免了芯片的翹曲,提升了良率,讓多芯片封裝的難度降低,同時硅還是一個比EMC好太多的導熱介質,散熱壓力也小了,還方便做TSV這類的垂直方向上的通孔。既然這么好為什么沒有普及?當然是因為太貴了呀,硅片成本怎么都比EMC要高,而且工序復雜了很多,所以這個技術能不能大面積應用,還要打一個問號。
既然有人用硅,那就有人用玻璃,廈門的云天半導體就開發(fā)了eGFO嵌入式玻璃封裝技術(本來想放圖突然發(fā)現(xiàn)它官網給這個成品圖都打碼了,還是算了),玻璃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它絕緣性好,高溫下也不容易膨脹,還可以透光,天生適合高頻的射頻應用和光電應用。高頻下信號會有趨膚效應,硅不是徹底的絕緣,因此高頻應用下比如毫米波應用中做TSV(硅通孔)會成為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而玻璃這種絕緣性的襯底上做TGV(玻璃通孔)是一個極佳的替代品,同時玻璃上可以直接做光路,滿足光電共封裝的需求,所以云天這個eGFO的技術,初衷也是沖著射頻和光電領域的應用去的。但是玻璃有個巨大的問題,就是容易裂,因此在玻璃上開孔和挖出嵌埋區(qū)域是很難的,效率比較低下,良率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這是用玻璃做載體的最大攔路虎。
五.臺積電InFO封裝
為啥要單獨把臺積電的InFO封裝拿出來說?因為InFO封裝對行業(yè)的影響還是比較重大的,在InFO之前,扇出主要是用于單芯片+低成本封裝,臺積電作為一個Fab廠,上演了一出我來指導你怎么做扇出封裝的好戲,把扇出變成了一個可以封裝多芯片也可以用于高性能高I/O密度應用的東西,拔高了整個扇出封裝技術的逼格。
這張圖左邊是傳統(tǒng)的FCCSP封裝家族,可以看到,對比FCCSP,InFO封裝之后,芯片的厚度大大降低了,而且不需要基板(綠色部分)這在一些領域,比如手機中,是非常吸引廠商的,事實上InFO的成名作就是蘋果處理器上的InFO-POP, 臺積電在InFO-POP上實際只做上圖中的下半部分,頂上的DRAM等別的chip是交由別的OSAT廠商封裝,一般為了節(jié)約成本,上半部分會使用FCCSP封裝。對比傳統(tǒng)的POP封裝,InFO-POP封裝除了厚度降低以外,還有個巨大的作用就是提升內存性能。傳統(tǒng)的POP封裝下,DRAM傳輸數(shù)據是要經有基板,而在InFO-POP下,則是經有RDL直接傳到SoC上,距離和信號衰減都要好很多。而InFO-MCM,最經典的應用就是用M1上,蘋果借助這個技術實施了統(tǒng)一內存架構。
![圖片](http://editerupload.eepw.com.cn/fetch/202302/314656a7074512dc7dffb11dca4d3596.jpeg)
放一個簡單的對比圖,臺積電的InFO一經推出就獲得成功不是偶然的,InFO封裝Molding部分使用的不是常見的EMC,而是一種特殊的半導體級別的LMC(液態(tài)環(huán)氧樹脂),目前這個材料只有日本的幾個廠家能做,RDL層則用了一種的特殊的polymer,它是透明的,方便對位和光刻,同時所有InFO封裝項目都會芯片客戶進行深入合作,為客戶的需求提供非常定制化的服務,以求滿足性能上的需求。比如蘋果的A系列處理器,蘋果在InFO封裝材料上有巨大的話語權,指定了包括underfill在內非常多關鍵材料的供應商,并指導了臺積電怎么使用(PS:蘋果在半導體和電子材料領域的積累是外人想不到的深厚),說白了就是臺積電你做的已經很好了,但我蘋果爸爸覺得你應該按我說的這樣做
結語:先進封裝的意義不用我再強調的,扇出封裝會和2.5D/3D封裝以及SiP、AiP相互交融,構成超越摩爾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大陸雖然在先進封裝上有差距,但無論是整體技術儲備還是自主化率都有很不錯的底子,這周剛去某廠交流過,在WLP設備和材料上,他們給了一個讓我很吃驚的國產化率,這離不開無數(shù)技術人員夜以繼日的攻堅。
同時我們也需要明白,世界上沒有魔法,更沒有完美的東西,一切商業(yè)化的半導體技術都是為了降低量產下完成某個目標的成本,另一篇2.5D/3D封裝,說說這個最高大上的封裝的商業(yè)化難點和英特爾與臺積電的路線之爭,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fā)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