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要做世界第一
臺積電自1987年成立至今已經(jīng)27年,成立之初就選定了由董事長張忠謀獨創(chuàng)的晶圓代工(foundry)商業(yè)模式,但這條路走得并不算順利。臺積電成立初期,半導體市場是IDM廠的天下,除非IDM廠本身產(chǎn)能嚴重不足,否則根本不會對臺積電下單。
本文引用地址:http://m.butianyuan.cn/article/265209.htm但也正因為如此,隨著臺積電營運步上軌道,在美國矽谷及臺灣竹科兩地,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fabless)商業(yè)模式應運而生,并造就了今日包括高通、聯(lián)發(fā)科、博通、輝達等IC設計廠,在手機晶片、網(wǎng)通晶片、繪圖晶片等市場成為一方之霸。
說起臺積電的營運,有二個重要的突破點,才成就了今日在晶圓代工市場的龍頭地位。臺積電成立初期主要是向國外半導體廠取得技術授權,直至2000年時,臺積電婉拒與IBM共同合作開發(fā)0.13微米銅制程,由當時的研發(fā)副總蔣尚義帶領技術團隊自行研發(fā),打下了臺積電擁有自己技術研發(fā)能力的基礎,而后臺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擬定了群山計畫,0.13微米通用制程進入量產(chǎn),爭取到IDM廠委外代工訂單,也扭轉了全球半導體業(yè)界對臺積電“只是個代工廠”的歧視。
第二個突破點就是張忠謀在金融海嘯后回任總執(zhí)行長,開始逐年拉高資本支出,一來加快技術研發(fā)速度,二來大動作擴建新廠。在2010年初期,外資分析師普遍對于臺積電的高資本支出策略,均抱持懷疑的態(tài)度,認為可能導致市場產(chǎn)能嚴重供給過剩。
但如今看來,張忠謀的策略完全正確,臺積電28奈米制程在2012年領先全球量產(chǎn)投片,2013年通吃全球9成以上代工訂單,而20奈米也在今年拿下全球全部代工訂單,連蘋果都把A8/A8X處理器獨家交由臺積電代工。
臺積電在今年營收及獲利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但明年資本支出卻將擴大到100億美元以上,除了在16奈米技術要快速追上競爭者三星,也將挹注更多資源在10奈米及7奈米等先進制程的研發(f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在技術研發(fā)上追上龍頭英特爾,而且還要超越英特爾。
所以,臺積電投資不手軟,過去5年投資金額高達新臺幣1.2兆元,加入明年的投資則將超過1.5兆元。以臺積電的投資建廠及技術研發(fā)速度來看,臺積電將在2017年的10奈米世代與英特爾并駕其驅,而2019年的7奈米世代將可望成為全球技術最先進、產(chǎn)能最龐大、研發(fā)能力最強的半導體廠,成為名正言順的世界第一半導體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