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汽車品牌高速發(fā)展,恩智浦S32可擴展計算平臺助力安全和高性能
作者 迎九
本文引用地址:http://m.butianyuan.cn/article/201808/391182.htm近日,恩智浦中國汽車電子應用開發(fā)中心在重慶兩江新區(qū)盛大開業(yè),會議期間,電子產品世界的記者訪問了恩智浦全球副總裁兼汽車微控制器和處理器業(yè)務線市場及分銷總經理Ross McOuat先生,以及恩智浦重慶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易生海先生和技術總監(jiān)高磊博士。
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市場高速發(fā)展
據IHS等市場調查公司統(tǒng)計,展望未來,預計從2017年到2022年中國汽車的年產銷量將從2900萬輛增加到3500萬輛,增長率3.8%。其中本土汽車品牌的市場份額,會從40%增長到約50%,這就意味著在中國市場中,中國本土品牌的汽車將會占有更多的量。
在實際增量方面,2017中國的汽車半導體芯片將會由15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26億美元,年均增長率11.7%,遠遠高于整車3.8%的增長率,這主要源于新的汽車解決方案不斷提出。例如過去兩年,中國的汽車從小型的廂式汽車逐漸轉向為SUV,現在汽車型號也在不斷增加,意味著有更多的車載娛樂信息系統(tǒng)、高級輔助駕駛(ADAS)、傳感器等問世。未來將有更多應用裝配在高端汽車和現代汽車上,包括雷達技術、駕駛監(jiān)控系統(tǒng)、混合動力控制系統(tǒng)等。
我國正在朝著“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目標邁進,預計未來五年內,中國本地Tier 1市場份額將從28%增長到2022年的48%。這個48%包含本地Tier 1的出口產品,但目前本土Tier 1的80%~90%產品仍供應本地市場。
中國本土汽車電氣/電子業(yè)歷程
從1990年到2000年,中國汽車起步,1995年開始真正提出“汽車電子”的概念,之前叫“汽車電氣”。
從1990年到2000年,國內企業(yè)一直在學習世界領先技術。
從2000年到2010年,國內企業(yè)開始慢慢積累。這十年期間,中國的汽車電子供應商開始在車身電子和汽車儀表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
2010年,中國主機廠開始對于汽車電子的架構清晰認知、加深了解的階段,例如車里的汽車電子意味著什么,網絡應該怎樣,有什么樣的協(xié)議,通信應該怎么走等等。
從2010年開始,國內汽車電子的發(fā)展開始加速。
車用半導體市場
據IHS等市場調查公司統(tǒng)計,2017年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規(guī)模為345億美元,恩智浦占據了13%的市場份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電子半導體供應商。
實際上,恩智浦致力于提供硬件和軟件的安全解決方案,在技術和應用領域處于領先地位。首先,在技術領域,恩智浦領先的產品包括微控制器(MCU)和微處理器(MPU)、車用模擬/RF/DSP、商用汽車MEMS傳感器等。其次,在應用領域,其信息娛樂系統(tǒng)、安全的門禁系統(tǒng)、車身和車內網絡、安全、動力總成等方面也處于領先地位。
在車用MCU領域,恩智浦的上升速度很快。據市場調查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統(tǒng)計,從2012年到2015年的6年間,恩智浦的車用MCU市場份額一直在不斷擴大,從2012年的21.1%的市場占有率上升到27.8%。
據IHS等市場調查公司統(tǒng)計,恩智浦是中國第一大汽車半導體廠商。過去六年間,恩智浦車用處理器在中國市場份額一直得到提升,從2012年的20%提升到2017年的36%,年均增長率4%左右。
恩智浦的S32處理器平臺
恩智浦有40年的車用MCU和MPU歷史和領先產品,近兩年的創(chuàng)新是在2017年6月發(fā)布了首個可擴展的計算架構——S32處理器平臺,可為汽車提供端到端的安全保障。2018年6月,恩智浦推出S32處理器家族最新系列——S32S微處理器,為下一代自動駕駛汽車提供高性能和高安全性。
據悉,S32S采用全新的16nm 800MHz多核微處理器/微控制器(注:目前業(yè)界主流工藝是40nm),首次將Arm? Cortex?-R52用于多核ASIL D計算。另外一個特性是具有用戶可編程的硬件安全引擎。
下一代S32產品——S32G也計劃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主要關注汽車網關。之前的網關主要使用MCU,S32G是MPU,性能會達幾十倍提升。以前的安全能力主要是靠安全模塊,現在則是通過在MPU上搭建整體的安全架構來實現。
小結
恩智浦有新一代的S32可擴展計算架構。40年的歷史及數一數二的市場份額使其有充足的經驗及研發(fā)資金來進行新的研發(fā),并保證了安全性。中國汽車市場正蓬勃發(fā)展,恩智浦中國汽車電子應用開發(fā)中心將致力于在中國建立強大的本土化汽車電子研發(fā)團隊,實現為本地行業(yè)的需求進行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
本文來源于《電子產品世界》2018年第9期第85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