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漲價潮不斷,聯(lián)電、中芯國際等三季度或再提高晶圓報價
據臺灣供應鏈媒體Digitimes報道,主要晶圓代工廠聯(lián)電、世界先進、力積電、中芯國際、格芯都將計劃再次提高其晶圓代工報價,以應對持續(xù)緊張的產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m.butianyuan.cn/article/202105/425846.htm報道稱,消息人士指出,第三季度晶圓代工廠報價的計劃漲幅將高于今年上半年,包括8英寸和12英寸晶圓。此外,臺積電已取消了今年新訂單以及2022年訂單的所有價格折扣,等同于漲價。隨著代工價格進一步上漲,預計晶圓代工廠將在第三季度發(fā)布旺盛的營收和利潤。
該知情人士還指出,目前客戶排隊等待晶圓代工廠產能,其中8英寸晶圓代工廠更是客戶緊盯的重中之重。然而,雖然臺積電、聯(lián)電、中芯國際等廠商都公布了擴產成熟工藝的計劃,不過新產能不會馬上開出。
Digitimes還稱,由于晶圓代工產能極度短缺,為滿足客戶龐大的訂單需求,晶圓代工廠相繼擴大投資擴產,成熟工藝產能將于2022年起陸續(xù)開出,并于2023年達到高峰期,屆時產能吃緊情況可望獲得緩解。但隨著產能逐次開出,未來產業(yè)可能面臨供過于求的情況。
前期由于疫情逐漸受控,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等下游快速復蘇,而8英寸晶圓廠產能緊缺,導致功率半導體供不應求,業(yè)內廠商紛紛迎來漲價潮。
根據Counterpoint研究報告顯示,8英寸晶圓代工廠的部份產品跟去年下半年相比已經漲價30%至40%,新一波的晶圓代工漲價潮預計進一步推高半導體產業(yè)鏈的采購成本和產品價格。
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師Kanishka Chauhan在最新報告中表示,半導體供應短缺將嚴重擾亂供應鏈,并將在2021年制約多種電子設備的生產,芯片代工廠正在提高芯片的價格,而這也將傳導至下游設備。
Gartner預測,全球半導體供應短缺將持續(xù)整個2021年,并在2022年第二季度恢復至正常水平,而基板產能限制可能會延長到2022年第四季度。
盡管半導體市場重復下單疑慮始終未能休止,但從上游晶圓代工大廠的運營展望來看,2021年半導體供應鏈業(yè)績走勢將逐季向上增長。
在全球成熟工藝產能嚴重短缺下,為滿足客戶需求,近期多家晶圓代工廠宣布擴產。臺積電宣布將在南京廠擴產2萬片/月的28納米制程工藝晶圓,該公司稱,半導體產業(yè)產能短缺情況將延續(xù)至明年,成熟工藝更可能缺到2022年,而臺積電成熟工藝新產能將于2023年開出。
臺聯(lián)電則采用與客戶“共建”模式擴充產能,該公司于4月宣布,與客戶通過雙贏合作模式,擴充南科12英寸廠Fab 12A P6廠區(qū)產能。根據協(xié)議,客戶將以議定價格先付訂金,以確保取得聯(lián)電P6長期產能,預計產能擴建計劃總投資金額約新臺幣1000億元。聯(lián)電認為,考慮到交期及地緣政治因素,且近1、2年內市場不會有顯著的產能增加,預期成熟工藝產能吃緊情況,2023年前都不會緩解。
另兩大臺系晶圓代工廠商世界先進、力積電中,世界先進買下友達位于竹科L3B廠廠房及設施,可實現8英寸月產能4萬片,預計2022年完成交割,最快也要2022年底有望量產。力積電今年3月于臺灣苗栗縣銅鑼鄉(xiāng)興建12英寸晶圓新廠,總產能10萬片/月,從2023年起分期投產。
三星在5月發(fā)布的財報中宣布調高資本支出,到2030年總共投入17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9773億元),加快芯片先進制程工藝研發(fā)和進行一座新晶圓廠的建造。三星表示,位于韓國平澤的新晶圓產線將于2022年下半年完工,屆時將用于生產14納米DRAM芯片和5納米邏輯芯片。
5月3日,英特爾宣布投資35億美元升級其位于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產線,而其在3月已宣布投入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修建兩座晶圓廠,未來還將在美國、歐洲繼續(xù)擴產。此前,英特爾宣布將進入晶圓代工業(yè)務。
大陸本土廠商也面臨供不應求狀態(tài)。在中國大陸晶圓廠中,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廠商均在推進12英寸擴產。中芯國際3月份宣布其深圳晶圓廠將于2022年投產。
在產能建設方面,中芯國際計劃今年成熟12英寸產線擴產1萬片/月,成熟8英寸產線擴產不少于4.5萬片/月。后續(xù)的新廠計劃方面,中芯國際聯(lián)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yè)投資基金和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于去年12月成立中芯京城,一期項目計劃于2024年完工,建成后將達成每月約10萬片12英寸晶圓產能。
評論